《中华戏曲》集刊

学院首页 >> 学术研究 >> 《中华戏曲》集刊 >> 正文

《中华戏曲》1-72辑目录

第一辑

1.为《中华戏曲》的创刊说几句话| 王季思

2.南宋《灯戏图》说| 周华斌

3.试论宋金城乡戏曲的演出| 黄竹三

4.《中国京剧史》绪论| 马少波

5.何桂山百代钻针唱片简介——京剧唱片知见录| 吴小如

6.论日中两国传统戏剧的异同——以“能”和元杂剧·歌舞伎与京剧为中心的比较| [日]冈 晴夫

7.“苦海慈航”佛教与悲剧| 杨建文

8.元人杂剧的时空观念论略| 夏炜

9.论元代神仙道化剧与全真教联系的问题| 侯光复

10.明代曲论中的本色论| 俞为民

11.丑角美学| 林清奇

12.略说金圣叹的戏曲美学思想——金批本《西厢记》校注札记| 张之中

13.北昆《西厢记》边缘谈| 蒋星煜

14.也谈马致远的“神仙道化”剧| 吴新雷

15.论杨梓的史剧| 颜长珂

16.《货郎担》杂剧续疑问| 宁希元

17.谈《四声猿》杂剧的“奇绝”| 冯俊杰

18.论洪升| 孟繁树

19.《桃花扇》的历史背景| 秦佩珩

20.《孔雀记》传奇作者考| 刘世德

21.元代演员张怡云| 李修生

22.《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辞典》选刊二则| 隗芾

23.戏曲释词二则| 孟华

24.戏园| 清·蒋士铨

25.围鼓戏| 石艾


第二辑

1.《中国戏曲史探微》序| 赵景深

2.金世宗、章宗时期河东杂剧的兴起——晋南金代戏曲文物考索之一| 廖奔

3.新发现的魏村元代戏台史料| 延保全 王福才

4.戏曲祖师二郎神考| 王兆乾

5.宋元的婚变戏与明代的翻案戏| 俞为民

6.元代儒士的社会政治地位浅论| 孙远惠

7.徐士范刊本《西厢记》的孤本、善本问题——兼答张人和同志| 蒋星煜

8.明清目连戏散论| 朱恒夫

9.郁达夫论京剧佚文二篇的笺注和跋| 吴小如

10.郁达夫与京剧| 天逸

11.《读<红毹纪梦随笔>》订补——致吴小如先生的公开信| 钮骠

12.二三十年代的肖小云| 陈义敏

13.关于山陕梆子声腔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| 寒声

14.上党梆子小史| 孟繁树

15.关于沈璟戏曲理论若干问题的断想| 李真瑜

16.《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辞典》选刊(一则)| 隗芾

17.金圣叹论《西厢记》的写作技法|傅晓航

18.“袅晴丝……”——读《牡丹亭·惊梦》札记| 祝肇年

19.“半鑑书”| 宁希元

20.纪君祥的《赵氏孤儿》| 邓绍基 么书仪

21.关汉卿喜剧之笑初探| 周国雄

22.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| 郭英德

23.一部承前启后的爱情悲剧——《娇红记》和元代四大爱情剧的比较分析| 萧善因 张全太

24.叶宪祖《鸾鎞记》研究二题| 魏奕祉

25.“羡你死抱痴情犹太坚”——论《长生殿》中的杨玉环| 王长友

26.试论马少波1982年的三个剧作| 刘东升 王世勋


第三辑

1.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——明万历二年手抄本影印| 曹占鳌 曹占标珍藏,上党戏剧院供稿

2.《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》注释| 寒声 栗守田 原双喜 常之坦

3.《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》初探| 寒声 栗守田 原双喜 常之坦

4.我国戏曲史料的重大发现——山西潞城明代《礼节传簿》考述| 黄竹三

5.队戏、院本与杂剧的兴起| 张之中

6.试论“哑队戏”| 窦楷

7.赛社:戏剧史的巡礼| 冯俊杰

8.赛戏、铙鼓杂戏初探| 任光伟

9.试谈中国古典爱情戏曲的大团圆结局| 何加焉

10.多层次的动态结构——对戏曲特征的一种看法| 龚和德

11.中国戏曲的民族风格与审美特征| 吴国钦

12.戏曲审美传统与时代精神| 朱雪艳

13.现代戏创作中的虚与实| 安葵

14.《红拂传》前前后后| 端木蕻良

15.罗亮生先生遗作《戏曲唱片史话》订补| 吴小如

16.谈京剧发展中的两次革新| 刘吉典 苏移

17.昆腔发展史索隐| 蒋星煜

18.肤说戏文的流失| 凝雰

19.南阳汉戏艺术丛谈(一)——说说“二净”与“七小”| 太珍 大兵

20.徽剧流变述闻| 洪静渊

21.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| 刘文峰

22.“京师杂剧”| 刘达科

23.《江天暮雪》出目| 张发颖


第四辑

1.金元杂剧在平阳地区发展考略| 刘念兹

2.梆子声腔探源——兼谈戏曲板腔体制之形成与发展| 任光伟

3.浙江乱弹腔系源流初探| 王锦琦 陆小秋

4.“再订文武和班缀白裘八编”书后| 颜长珂

5.蒲州梆子小史| 孟繁树

6.河南曲剧漫说| 王兵翔

7.从淮剧《女审》所想到的| 邓小秋

8.泽州三座宋金戏台的调查| 寒声 常之坦 栗守田 原双喜

9.姜妙香青衣唱片简介——京剧唱片知见录| 吴小如

10.荀派艺术初探| 任明耀

11.试谈唐代歌舞戏的历史地位| 马欣来

12.今存隋唐燕乐器筚篥考| 范华群

13.也谈《唐人勾栏图》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| 雷庆翼

14.元杂剧喜剧研究综述| 陆林

15.我国古典戏曲导演学的形成| 高宇

16.“副末开场”与中国古代戏剧观的演进| 翁敏华

17.《录鬼簿》中的“曲状元”| 朱建明

18.南戏与北杂剧试比较| 林风

19.试论明清传奇的用韵| 周维培

20.《马致远集》前言| 萧善因

21.岳伯川杂剧二种探索| 古今

22.高濂生平家世及《玉簪记》新考| 麻国钧

23.杨潮观年谱| 赵山林

24.官服补子| 系舟 秋风

25.《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辞典》选刊| 隗芾


第五辑

1.《中国戏曲概论》序|  张庚

2.戏曲表演程式|  黄克保

3.戏曲表演的观众意识|  黄在敏

4.再现、表现和戏曲的第三种|  沈尧

5.漫论戏曲艺术的形式法度|  黎明

6.现代戏创作一个长久的难题|  安葵

7.运城西里庄元墓戏剧壁画刍议|  杨富斗

8.元代戏剧壁画《风雪奇》|  王泽庆

9.元杂剧演出的实例——运城西里庄元墓壁画《风雪奇》考释| 张之中 窦楷

10.关于当前元杂剧研究中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考|  宁宗一

11.元杂剧形成新论|  张惠杰

12.从平阳戏曲文物遗存看元杂剧发展的时空序列|  廖奔

13.关于元杂剧繁盛原因的纵向求索|  王星琦

14.元代戏曲繁荣原因之再思考|  孟繁仁

15.《西厢记》之西厢考|  蒋星煜

16.元本中的“咱”、“了”及其所谓“本”|  洛地

17.论《元曲选》本《窦娥冤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|  郑尚宪

18.包拯与北杂剧中的包公戏|  李简

19.吴昌龄及其剧作论考|  刘荫柏

20.马致远新议|  梁归智

21.考李笠翁的新传奇八种|  吴晓铃

22.罗亮生先生遗作《戏曲唱片史话》订补续一|  吴小如

23.傩戏的研究是对中国戏剧源流的新解释

24.戏剧美学的辩证法

25.元杂剧起于东平说

26.汉字与戏曲的产生


第六辑

1.张庚的戏曲发展观| 朱颖辉

2.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戏剧| 梁冰

3.阿甲的戏曲美学思想| 王永敬

4.《扇鼓神谱》注释| 许世旺珍藏 李一注释

5.《扇鼓神谱》初探| 段士朴 许诚

6.《扇鼓神谱》的历史信息价值| 曲六乙

7.商周古面具和方相氏驱鬼| 周华斌

8.池州傩戏与成化本《说唱词话》——兼论肉傀儡| 王兆乾

9.试论军傩及其艺术形态| 叶明生

10.赛戏源流浅探及其它| 赵国蔺

11.中国戏剧起源论综述| 叶长海

12.中国戏曲与中国美学| 林清奇

13.古代鬼魂戏美学特征初探| 延保全

14.谈谈折子戏| 颜长珂

15.综论古典戏曲理论中的人物论| 谭源材

16.板腔体唱腔是怎样形成的——对来源于诗赞说质疑| 柴车

17.真性情美文章——评郭启宏的戏曲创作| 吴乾浩

18.马少波著作年表| 李慧中

19.对关汉卿研究的新见解

20.《西厢记》王作关续较为可信

21.研究元杂剧南流史的意义


第七辑

1.斯坦尼斯拉夫斯基、梅耶荷德、爱森斯坦、戈登·克雷、布莱希特等艺术大师论京剧和梅兰芳表演艺术——在1935年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 |[瑞典]拉尔斯·克莱堡整理   梅绍武翻译

2.吴歈不是昆曲,西调并非秦腔| 卫世诚

3.戏曲的内涵和结构| 陈先祥

4.张庚的戏曲改革观| 孟繁树

5.论翁偶虹的戏曲创作| 安葵

6.白玉霜论| 郭启宏

7.我国藏戏系统剧种论| 刘志群

8.《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》剧目内容考| 廖奔

9.天上人间——论尤侗传奇《钧天乐》| 薛若

10.张可久生平事迹考略| 宁希元

11.略论《牡丹亭》和《哈姆莱特》| 李正民

12.新发现的沁水元代戏台遗址考察| 田同旭 李来虎

13.关于马致远的籍贯问题| 王强

14.马少波著作年谱(续)| 李慧中


第八辑

1.“院本”之概念及其演出风貌| 胡忌

2.结构框架及其他| 龚和德

3.南朝鲜学者金文京致吴晓铃教授的信(节录)

4.宗教礼仪与艺术——日本、朝鲜、中国的祭祀构造| [日本]诹访春雄 黄 强译

5.新加坡莆仙同乡会逢甲普度目连戏初探| [日本]田仲一成

6.《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》剧目内容考|

7.中国古代戏曲的南北交流——《礼节传簿》探索之二| 张之中

8.山阴县的“赛赛”情况| 梁祚腾

9.流徙海外的珍贵戏曲文献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一| 孙崇涛

10.关于《词林一枝》的成书年代兼谈“滚调”盛行的时间| 汪效倚

11.永乐宫龙虎殿考论| 景李虎

12.明初杂剧的演进| 姚力芸

13.元杂剧作家兼作南戏说| 门岿

14.我国藏戏系统剧种论| 刘志群

15.四川灯戏探源| 于一

16.南阳汉戏艺术丛谈——旦角和丑角| 太珍 大兵

17.姚燮生平考略| 周妙中

18.清代河南戏曲作家吕履恒年表| 王永宽

19.朱云从《龙灯赚》与朱佐朝《轩辕镜》之比较| 康保成

20.《金钱记》作者考辨| 袁宏轩

21.补白余怀| 吕舜玲


第九辑

1.京剧艺术的新突破——京剧《曹操与杨修》座谈会纪要| 本刊记者

2.日本江户时代对中国戏曲的接受与扩展| [日]矶部祐子

3.傩祭与傩戏——任庄《扇鼓神谱》录相片述评| 王福才

4.试论戏曲产生发展的多元性| 黄竹三 景李虎

5.戏曲形成规律探索| 王廷信

6.民间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价值| 孙世文

7.“达乎情 止乎义”谈李调元曲论| 张增元

8.沈璟交游考录| 李真瑜

9.郭汉城戏曲理论探讨的足迹——读《戏曲剧目论集》| 刘彦君

10.王季思著作年表1929-1988.10| 姜海燕 康保成

11.论乾嘉时期长江流域的梆子腔| 孟繁树

12.多源合流 分支发展——梆子戏源流考| 刘文峰

13.《风月锦囊》的价值——西班牙裁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二| 孙崇涛

14.董解元和《西厢记诸宫调》考索| 姚奠中

15.关于运城西里庄元墓壁画的一封信| 徐扶明

16.《永安王宫人梨园行》考| 蒋星煜

17.《斑衣记》残出小考| 吴毓华

18.清末上海的舞台灯彩| 沈定卢

19.罗亮生先生遗作《戏曲唱片史话》订补2| 吴小如


第十辑

1.剧种论略| 刘厚生

2.剧种生机论| 薛若

3.新兴剧种发展思考| 汪人元

4.新兴剧种的新兴优势| 吴乾浩

5.中国早期剧场论| 周华斌

6.从宋金乐舞队戏线刻图看三晋文化| 寒声 原双喜 栗守田

7.山西曲沃常家村金墓乐舞砖雕考述| 窦楷

8.垣曲西峰山元墓壁画考辨| 韩树伟 杨生记

9.锦本《伯皆》述识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三| 孙崇涛

10.傩戏衍变的文化背景| 何加焉 王安庭

11.关于《礼节传簿》中的《西游记》队舞戏| [日本]矶部彰

12.谈谈我对“供盏队戏”部分曲目的浅见——读《礼节传簿》| 班友书

13.《西厢记》与《金瓶梅》| 徐扶明

14.论《牡丹亭》的继承和发展| 张燕瑾

15.《窦娥冤》的另一面| 昱旻

16.罗亮生先生遗作《戏曲唱片史话》订补(续3)| 吴小如

17.漫谈蒲剧的乡土性| 王焕龙

18.明清时的昆曲亦称“吴歈”| 毛礼镁

19.南阳汉戏艺术丛谈(续完)| 太珍  大兵

20.《中华戏曲》1—10辑总目

21.宋任穷同志为中国戏曲学会题词

22.山西垣曲西峰山元墓壁画彩版

23.山西垣曲西峰山元墓壁画临摹

24.山西曲沃常家村金墓乐舞砖雕

25.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书影

26.金人巾舞图临摹

27.宋金队戏图临摹

28.《中国早期剧场论》插图6幅1~图4


第十一辑

1.《迎神赛社祭祀文范及供盏曲目》注释| 寒声 栗守田 原双喜

2.《迎神赛社祭祀文范及供盏曲目》的史料价值| 寒声 栗守田 原双喜

3.难登大雅之堂——戏曲文学的历史回顾| 颜长珂

4.剧曲三谈| 蔡运长

5.假面的本质·傩面·信仰性的供奉鬼面| [日]野间清六著  李春熹译

6.殷墟并未出土方相铜面具| 钱茀

7.雩祭及其艺术形态初探| 叶明生

8.关于古代戏台考察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| 杨太康 车文明

9.所谓唐代两件戏剧资料辨析| 刘瑞明

10.李渔出生地和家境之我见| 姜驰

11.宋金杂剧表演形式的新发现——山西高平县西李门村二仙庙露台杂剧线刻图研究| 景李虎

12.论元杂剧中妓女形象| 落馥香

13.论京徽合流| 杨常德

14.魏良辅与梁伯龙对昆曲唱腔的改革| 武俊达

15.梆子流传在苏北的演变| 邓小秋

16.略谈关汉卿作品及其版本| 马欣来

17.《全家锦囊》中的传本戏文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四| 孙崇涛

18.罗亮生先生遗作《戏曲唱片史话》订补续完| 吴小如

19.广东志士班对梧州的影响| 徐远洲

20.梨园和梨园学| 李尤白 [补白]

21.杂耍之技刘达科

22.《扇鼓神谱》注释补正李一


第十二辑

1.中原傩戏源流| 周华斌

2.关索的由来和关索戏的缘起| 薛若

3.傩与道教| 周育德

4.两江共源 流态各异——关于傩戏和少数民族拟兽戏剧的比较研究| 王胜华

5.——人类早期文化的共生现象吗| [西德]鲁道夫·布朗德尔

6.鸡之血|  [日]诹访春雄

7.中国的傩戏与欧洲的狂欢节|  [法]班文干著 新月 春熹 译

8.超度·目连戏以及祭祀戏剧的产生|  [日]田仲一成

9.贵州省的假面剧 |  [日]中原律子

10.山西傩戏概述| 张之中

11.贵州傩戏的生态环境| 庹修明

12.桂林戏面广西傩面具的演变| 顾乐真

13.“傩”入“赛”说| 杨孟衡

14.贵池傩舞《舞伞》考析——原始戏剧发生的信息| 王兆乾

15.从扇鼓傩戏看宗教祭祀在戏剧起源发展上的意义——兼论扇鼓傩祭活动的流变| 黄竹三 景李虎

16.锣鼓杂戏——一种色彩淡化了的傩戏——兼谈《白猿开路》| 窦楷

17.《九歌》与沅湘的傩| 林河

18.华南傩巫 文化寻踪| 黄镜明

19.江西的跳傩与傩戏| 毛礼镁 流沙

20.地戏原始祭祀形态蠡测| 皇甫重庆

21.科尔沁蒙古博与傩戏| 白翠英

22.上党队戏与赛和傩| 韩树伟

23.古朴、神奇的“跳曹盖”| 于一

24.方相氏面具考| 顾朴光

25.傩坛开红山与血祭| 潘朝霖

26.曲沃扇鼔傩戏剧目考析| 李一

27.黄土高原傩文化的新发现——寿阳沟北傩舞“爱社”调査| 白天 陈丽萍


第十三辑

1.《唐乐星图》校注| 李天生

2.晋东南祭神仪式抄本的戏曲史料价值| 廖奔

3.·灯会·灯戏——中国农耕文化的硕果| 王兆乾

4.《扇鼓神谱》源流再探| 黄竹三 景李虎

5.汾阴扇鼓傩戏的形成时代与文化蕴蓄| 赵逵夫

6.乐剧与赛| 张振南

7.赛戏、铙鼓杂戏二探| 任光伟

8.《礼节传簿》剧目补考| 徐扶明 徐循行

9.“说法中现身”与“现身说法” ——戏曲与说唱艺术的比较研究| 安葵

10.中国当代戏曲的源流及其发展轨迹| 朱颖辉

11. ”与“”——关于“傩”字的考释| 周华斌

12.论藏戏剧种系统的形成、发展及其特征| 刘凯

13.中国少数民族傩戏介绍——1991年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编| 王福才 摘编

14.清乾隆年间的《戏田碑记》| 吴戈 施玉兴


第十四辑

1.艺术的强大动力1935年苏联艺术家讨论梅兰芳艺术记录| [瑞典]拉尔斯·克莱贝尔格 整理 李小蒸译

2.拉尔斯·克莱贝尔格先生的贡献| 龚和德

3.新时期的京剧史论研究| 安葵

4.一个京剧史新课题的提出与探索——《程长庚诞生180周年纪念文集》编后| 金芝

5.京剧与上海帮会| 韩希白

6.关于《黄马褂》的演出说明| [美]约翰·道尔曼 吴光耀译

7.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——论明清文人传奇的丑的形象| 郭英德

8.论戏曲观众审美趣味和审美层次的差异性| 赵山林

9.李开先曲论初探| 张增元

10.浙江演出场所的类型和嬗变述略| 谢涌涛

11.清代寓苏晋商及所建古戏台考| 程宗骏

12.104墓戏俑初探| 力耘

13.郎溪丁埠的跳五猖及五猖考| 朱建明

14.赣傩二题| 余大喜

15.山西平定“雩祭”活动初探| 窦楷 赵炳晟

16.清代连戏概述 | 刘祯

17.藏戏和摊戏、傩艺术| 刘志群

18.辽代的杂戏和杂剧| 隗芾

19.《全家錦囊》中的佚本戏文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(全家)锦囊》考释之五|孙崇涛

20.古剧探源——谈莆仙戏中的南戏特色| 范华群

21.汤显祖和他笔下的《还魂》梦 |[]岩城秀夫 翁敏华

22.改革派·创新家·开拓者——论汤显祖| 吴国钦

23.郑光祖杂剧三题| 冯俊杰

24.关汉卿剧作和京剧改编问题| 任明耀

25.论窦娥形象及其深层意蕴| 汪正章

26.明代戏曲创作倾向的变迁| 俞为民

27.1990—1991年报刊傩戏论文索引| 乔淑萍辑


第十五辑

1.回顾历史,正视现实,开创未来——湖北戏曲发展的成就、困难与策应| 阮润学

2.认清戏曲形势,寻找科学对策| 芦苇

3.广东戏曲的现状与思考| 陈中秋

4.深化改革是戏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——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侧记| 简畅

5.乐王、戏祖、拳宗、医圣——翼宿星君与中国艺术神系| 何昌林

6.粤剧《祭白虎》:仪式的微观研究| [中国香港]陈守仁

7.《兰陵王》假面研究——兼述古歌舞戏及假面之源|  周华斌

8.对一种傩戏界说的思考——为中国傩戏国际讨论会1990而作| 李春熹

9.参军戏,还是宋杂剧?——浙江黄岩灵石寺塔戏剧人物雕砖浅探| 吴戈

10.敦煌吐鲁番遗书中的佛教戏曲探析| 黎蔷

11.青阳逸晌在万泉——析万荣青阳腔历史面目| 杨孟衡

12.宋、元遗珠读铙鼓杂戏《白猿开路》札记| 欧阳友徽

13.岳西高腔与民俗刍论| 汪同元

14.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些艺术特征| 蒋星煜

15.中国戏曲窠臼面面观| 张新建

16.从《窦娥冤》的不同版本引出的几个问题| 邓绍基

17.《全家锦囊》中的孤本戏文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六| 孙崇涛

18.明代戏曲作家系年考略| 张增元

19.清杂剧刍议| 王春平

20.《长恨歌》和《梧桐雨》主题的对比分析| 孙育华

21.两岸共浇梨园树 一家同赏瓦肆花——序《元曲大成》| []罗锦堂

22.戏班史是戏曲史研究的重要一面——评《中国戏班史》| 王廷信

23.研究信息| 常人 辑


第十六辑

1.王季思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成就| 吴国钦

2.博大•精深•严谨•开拓——王季思先生的学术思想| 黄竹三

3.从学院派批评到新学院派批评——谈王季思先生的学术追求与学术风范| 宁宗一

4.王季思先生从教七十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古典文学、古代戏曲教学与研究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学术研讨会综述| 黄文实

5.《赛上杂用神前本》校注| 杨孟衡 张振南 暴海燕

6.上党古赛祭仪考述| 杨孟衡 张振南

7.殷上甲微作禓(傩)考| 饶宗颐

8.“目连戏”和南北朝的“乡人傩”| 陈多

9.秦傩寻踪| 钱茀

10.苏北“香火戏”的衍变| 邓小秋

11.参军戏《攀道》研究| 赵逸夫

12.中日乡傩散论| 许并生

13.日本能乐的巫傩文化品格浅探| 翁敏华

14.平江元曲演唱史考| 程宗骏

15.《全家锦囊》中的孤本戏文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七| 孙崇涛

16.皮黄巨擘 正生泰斗——京剧艺术的奠基人程长庚| 王清辉

17.关于与戏曲丑角美学特征生成相关的几个问题| 邹元江

18.中国戏曲与莎翁戏剧结构比较| 杨文华

19.论近代杂剧传奇的审美取向| 李占鹏

20.论关汉卿悲剧的命运感| 王廷信

21.元杂剧妓女题材戏略论| 周晓痴

22.杰出、独特的东方古典“意识流”戏曲——《倩女离魂》| 李正民 曹凌燕

23.元杂剧《敕孝子贤母不认尸》探析| 马重阳

24.从《牡丹亭》的更定看冯梦龙对中国戏曲的贡献| 顾美华

25.理想人格的痛苦追忆——明清杂剧中之历史悲剧论| 安裴智

26.目连戏研究论文索引1991——1992| 乔淑萍辑

27.出版信息

28.《中华戏曲》稿约


第十七辑

1.从北宋目连戏的产生看中国大型戏曲的形成| 任光伟

2.中国目连戏非传自印度辨| 徐宏图

3.浅论目连戏“封禁”的文化内涵| 麻国钧

4.郑之珍所据“陈编”臆说| 陈多

5.《劝善金科》:民间本与诗赞系戏曲| 刘祯

6.谈湘剧《大目犍连》| 戴云

7.川目连识| 于一

8.南流北派结新缘——光绪兰州刊《目连救母》概貌| 黄笙闻

9.目连戏在河南| 邓同德

10.原型——不孝的印度目连| 欧阳友徽

11.广东乡村里的目连破狱仪式——八门功德|[]田仲一成

12.日本盂兰盆会舞歌中现存的目连故事|[]吉川良和

13.川居研究的新拓展——简评《巴蜀目连戏剧文化概论》| 郑传寅

14.湖南省凤凰县苗民“还傩愿”仪式调查报告| 柯琳

15.瓦舍勾栏考| 廖奔

16.戏曲美学建构之管见| 苏国荣

17.清代地方戏的美学生机| 吴毓华

18.“大团圆”戏曲的社会心理及人性根源| 邵璧华

19.《全家锦囊》中的杂剧作品(上)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(全家)锦囊》| 考释之八| 孙崇涛

20.清抄本《药书群英会》研究| 贾治中 杨燕飞

21.两朵奇葩 异曲同工——谈《曲江池》与《绣襦记》| 张敏生

22.冯惟敏年谱简编—— 附同时散曲作者年表| 谢伯阳

23.也释词曲小说中之“刬地”| 车文明

24.《中国古典戏曲学论稿》问世| 广文


第十八辑

1.纪念梅兰芳,周信芳诞辰100周年专题研究·中和观通向“剧圣”之路——梅兰芳演剧精神试说| 蒋锡武

2.周信芳三进丹桂第一台| 李紫贵 口述 蒋健兰 整理

3.关于振兴戏曲的若干思考| 马晋宜

4.傩礼和杂戏——以中韩之比较为中心| [韩]金学主

5.古籍中有关唐宋傩仪的记载| 黄竹三

6.上党民间的“迎神赛社”再探| 张振南 暴海燕

7.傩戏的起源、流向及其在浙江的遗踪——吴越傩戏文化初探| 徐宏图

8.固义大型傩戏《捉黄鬼》考述| 杜学德

9.目连戏曲艺术形态浅识| 张泉俤

10.傩祭传统与中国戏剧本体发生的逻辑起点| 冯俊杰

11.论宋元戏剧的蜕变| 翁敏华

12.原始神话的喜剧精神——兼论对中国古典喜剧的影响| 周国雄

13.古代曲论中的情节论| 俞为民

14.略论清代的药性剧——兼谈《草木传》的作者问题| 贾治中 杨燕飞

15.吴中古戏台志略| 程宗骏

16.元明戏曲叶子考略| 麻国钧

17.中外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——从《琵琶记》与欧洲古典悲剧的审美异同谈起| 奚海

18.关于徐文长先生事四问| 洛地

19.《品花宝鉴》中的戏曲资料与价值| 李平

20.《古本戏曲丛刊》初集略考| 戴申

21.浅论《西厢记》的正统思想| 王耀贵

22.研究信息关于戏曲命运与革新问题的探讨| 乔淑萍 辑


第十九辑

1.清前期酒馆演戏图《月明楼》《庆春楼》考| 廖奔

2.云南戏曲碑刻文告考述| 顾峰

3.山西长子县《重修戏楼并东西看楼碑记》| 张振南 暴海燕 抄录

4.云南保山香童戏| 倪开升

5.军队与傩巫文化的传播——兼及军傩的流变| 杨兰

6.关索戏——典型的戏曲型傩戏| 陈天佑

7.杂交——劝善的戏曲目连| 欧阳友徽

8.王正祥与他的十二律昆腔、京腔谱——兼说弋阳腔音乐体制与剧目系统| 周维培

9.粤剧的地方化过程初探| 区文凤

10.淮剧的原始状态——“三可子”| 邓小秋

11.论京剧与晚清文化| 桑咸之

12.刻画人物为本——京剧“样板戏”音乐评析之三| 汪人元

13.东西音乐文化的撞击——京剧“样板戏”音乐评析之四| 汪人元

14.川剧现代戏创作的历史丰碑——论刘怀叙的川剧时装戏| 王定欧

15.《全家锦囊》中的杂剧作品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九| 孙崇涛

16.《苏秦》戏文演变一知谈——《风月全家锦囊》《重校〈金印记〉》青阳腔池本《苏秦》| 班友书

17.吴昌龄生平考| 张继红 郭建平

18.周履靖生平述略| 王廷信

19.现实的异化与艺术审美的回归——试论道教对古代戏曲作家的影响| 延保全

20.从郑光祖的历史剧看他的社会历史观| 扆晓红

21.《琵琶记》的再评价| 李春芳

22.一部不该淡忘的古典正剧——论汤显祖《紫钗记》| 朱捷

23.《娇红记》三题| 徐志啸

24.1992—1994年报刊傩戏论文索引| 乔淑萍 辑


第二十辑

1.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| 廖奔

2.中国江西省与日本大分县的追傩仪式| [日]广田律子

3.《礼记·月令》傩仪考| 杨孟衡

4.北宋傩戏《坐后土》研究| 赵逵夫

5.军傩列鬼与赛赛、调调| 黄笙闻

6.道教与民间迎神赛社| 延保全 张明芳

7.上党地区古庙赛日期| 张振南 暴海燕

8.台湾“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”研究计划及其影响| 朱建明

9.新绛老母墓杂剧砖雕考述| 张才明

10.福建古戏场建筑及其装饰艺术| 刘闽生

11.国剧学会弘扬京剧的理性思考与业绩| 王清辉

12.苏剧发展史考| 程宗骏

13.试论古典苗剧的发生| 张子伟

14.柳州彩调剧探述| 庞邵元

15.试谈“三倒腔”| 赵国蔺

16.简析《西秦腔二犯》| 卫世诚

17.祁彪佳两“品”中的戏曲理论| 俞为民

18.古南戏《王魁》的遗存及其演变形迹| 柯子铭

19.奎章阁藏本《伍伦全备记》初探| [韩]吴秀卿

20.论《粲花五种》的艺术成就| 车文明

21.黄葊葬和他的《江夏剑葬二种曲》| 戴云

22.《香囊记》的语言特征| 张仁立

23.双重悲剧形象——窦娥——试论《窦娥冤》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| 宋曦业

24.近年新发现的明清曲家史料汇录| 张增元

25.1840~1919年戏曲剧目辑录| 周启付

26.目连戏研究论文索引1993~1995| 乔淑萍辑

27.《中华戏曲》第11—20辑总目


第二十一辑

1.新发现的一通含舞庭文字的元人碑刻| 冯俊杰

2.山西平定姜家沟宋墓乐舞壁画考述| 窦楷

3.山西蒲县东岳庙及其戏曲文物考述| 车文明

4.山西阳城县北崦山白龙庙戏曲文物考论| 延保全

5.山西垣曲县黑龙庙戏台碑刻考| 曹飞

6.戏曲现代化风潮下的逆向思考——从两岸创新剧作概况谈起| 王安祈

7.世间只有情难诉——试论汤显祖的情观与其剧作的关系| 华玮

8.周信芳的唱腔艺术——兼谈流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| 安志强

9.二十世纪英语世界中国近代戏剧之传播| 黄鸣奋

10.英语文本中的中国戏曲| [美]都文伟

11.试析传播媒介的发展对戏曲观众的影响| 李雪枫

12.中国戏曲学的发展与戏曲现代化| 谭源材

13.《地狱册》校注| 刘远

14.《群英会》校注| 杨燕飞 贾治中

15.古典科普文学创作的巅峰——清代药性剧三论| 杨燕飞 贾治中

16.道教目连戏之戏剧形态及其戏史价值——福建漳平道坛演出本《地狱册》考述| 叶明生

17.河北涉县赛戏考察报告| 李伟

18.固义大型傩戏《捉黄鬼》中的长| 杜学德

19.崔学京 程长庚 关羽戏| 汪同元

20.唐代串演戏剧与梨园无涉说质疑| 迟乃鹏

21.冯梦龙《墨憨斋新定词谱》考辨| 周立波

22.《九宫十三调曲谱》考| 黄仕忠

23.清代宫廷演戏述略| 张明芳

24.从民间戏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作用谈戏曲艺术之振兴| 任光伟

25.对河南民间戏剧的调查与理论思考| 马紫晨 张萌

26.“戏窝子”的审美反馈系统——映山红现象研究| 俞康生

27.山东民间京剧活动概况| 蔡宛柳

28.加强现代戏创作为民间戏剧注入新的活力| 陈维光

29.振兴戏剧与文化产业意识——越剧故乡民间职业剧团发展态势引出的思考| 顾天高

30.祝贺马少波文学艺术生涯65周年暨捐赠收藏品仪式在京举行| 本刊记者


第二十二辑

1.徐凌霄生平述略| 沈达人

2.古城返照记之一| 老汉

3.名闻遐迩的佛教哑剧壬生狂言| 麻国钧 有泽晶子

4.日本能乐西渐缘起| 金宋平

5.中国戏曲在泰国及其与泰戏的关系| 赖伯疆

6.霸王脸谱研究| 周华斌

7.拙政园古戏台钩沉| 程宗骏

8.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新证——“大行散乐”戏班出自河南| 杨健民

9.阳城县泽城村汤帝庙金代舞庭考| 延保全

10.山西芮城永乐宫潘德冲石椁二十四孝线刻图本事及其剧目考| 王福才

11.长子县戏曲文物二则| 张振南 暴海燕

12.上党古赛写卷概说| 杨孟衡

13.明代目连戏概论| 王廷信

14. 洋州哑队扫五穷——周秦 送穷之遗风——黄笙闻

15.“寺子导安息孔雀凤凰文鹿胡舞登连上云乐歌舞伎”臆解| 迟乃鹏

16.锦本的来龙去脉——西班牙藏本《风月全家锦囊》考释之十| 孙崇涛

17.西皮腔渊源史料辨析——西皮腔不源于西秦腔或吹腔| 海震

18.《紫箫记》人物本事考| 曲家源

19.《赠书记》作者考| 王汉民

20.近代戏剧文学也是一个宝库——读《中国近代文学大系·戏剧集》有感|蒋星煜

21.文人戏曲略议| 路应昆

22.元代报冤类杂剧所反映的时代精神| 范长华

23.论《四喜记》的思想价值| 李蹊

24.论《邯郸记》的道教故事题材和社会批判主题| 徐翠先

25.《玉镜台记》得失论| 曹飞

26.中西传统戏剧中的双层结构比较| 杨文华

27.一样钟情两样风景——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和《娇红记》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| 李雪枫

28.民国笔记中的戏曲掌故| 张明芳

29.中国戏曲在港澳台和海外年表| 刘文峰

30.巫傩文化与仪式剧论文索引1995—1997| 乔淑萍


第二十三辑

1.平顺圣母庙宋元明清戏曲碑刻考| 冯俊杰

2.阳城县润城村东岳庙《润城社新制神伞仪仗记》碑考述| 王福才

3.新绛县阳王镇东岳稷益庙戏剧碑刻及赛社民俗考论| 延保全 赵志华

4.稷山县法王庙明代创修舞庭及庙貌图碑考论| 车文明

5.晋城东四义清震观歌台碑刻考述| 曹飞

6.中国最早佛教戏曲《弥勒会见记》考论| 黎蔷

7.明申相府戏厅、戏班与李玉出身初探| 程宗骏

8.再议青阳腔的起源及当时周边戏剧大环境| 班友书

9.从阵痛到生机——20世纪初中国戏曲的命运| 王廷信

10.宋元南戏曲牌组合之研究| [韩]权容浩

11.关汉卿正剧创造艺术论| 周国雄

12.王骥德《曲律》与诗学传统| 解玉峰

13.《古城返照记》选编续一| 徐凌霄

14.读曲偶得——《古典戏曲存目汇考》补正| 戴云

15.中国戏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| 刘文峰


第二十四辑

1.京剧文学简论| 颜长珂

2.元曲家关汉卿新考| 孟繁仁

3.关汉卿《金线池》释词补考| 徐宏图

4.明传奇《咬脐记》考述| 俞为民

5.《鸣凤记》作者考辨| 延保全

6.王世贞及其反对者关于晚明戏曲批评范式的建立| 李延贺

7.董永戏文佚曲,真耶?伪耶?| 班友书

8.母题的流变与模式的衍展——司马相如卓文君戏曲考论| 苏涵

9.“明代野史未有过焉者”——沈德符与他的《万历野获编》| 卜键

10.蛇变人还是人变蛇——中日传统演剧比较一题| 翁敏华

11.《拜亭赋》考论| 王宁

12.沁水县城关玉帝庙《重修舞楼记》碑考| 任孝温

13.晋城南石店虫王庙舞楼看楼碑刻考述| 李跃忠

14.河津连伯村后土庙明代舞楼碑刻考| 霍建宇

15.高平康营村关帝庙舞楼碑刻考述| 王志峰

16.晋城五龙宫清顺治碑刻里的文化内涵| 郝丽霞

17.泽州辛壁成汤庙明代乐楼碑刻考述| 樊淑敏

18.《古城返照记》选辑之三| 徐凌霄

19.孝义戏谚诠释| 郝全梅

20.目连戏研究论文索引1996—1998| 乔淑萍


第二十五辑

1.京剧表演简论| 蒋锡武

2.古代曲论中的音律论| 俞为民

3.尾声论| 韩军

4.【两头蛮】辨析| 班友书

5.南戏本不必有“套” 北剧原不必分“折”——关于南、北戏交流的一点思辨| 解玉峰

6.元杂剧主唱人的变换原则| 徐大军

7.《张协状元》新论| 李万钧

8.《诚斋杂剧》艺术之探讨| 蔡欣欣

9.评孙仁孺的《东郭记》| 杨矗

10.试论潘之恒的戏曲表演理论| 程华平

11.通俗的“里下河徽班”| 邓小秋

12.山西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的元代舞楼| 苏国俊 张鸿鹏

13.《古城返照记》选辑之四| 徐凌霄

14.中国戏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| 刘文峰


第二十六辑

1.社火与队戏 |廖奔

2.晋冀宗教祭祀戏剧的类同性| 黄竹三

3.山西神庙与戏台调研小结| 冯俊杰

4.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研究综述| 车文明

5.高平炎帝陵及其行宫演奇楼考| 王福才

6.侯马晋光药厂金墓戏剧砖雕述论| 延保全

7.《春台班戏目》辨证| 颜长珂

8.嘉靖抄本《蔡伯皆》考论| [韩]金英淑

9.《秋胡戏妻》杂剧与“桑林淫奔”古俗| 翁敏华

10.元杂剧中的佛教语考| 徐宏图

11.元杂剧上场诗的类型化倾向| 魏明

12.宋元南戏结声初探| [韩]权容浩

13.《南曲九宫正始》对曲调正、变体格式的认识| 曹文姬

14.《古城返照记》选辑之五| 徐凌霄


第二十七辑

1.竹竿子再考| 麻国钧

2.梨园教一个揭示古代傀儡与宗教关系的典型例证——以闽东梨园教之法事傀儡戏为例| 叶明生

3.戏曲的活页历史——老戏单| 邵红

4.南戏中的婚变故事和南宋状元文化| [韩]金文京

5.宋元南戏曲调探源| 俞为民

6.海盐腔源流考略| 苏子裕

7.论晚明弋阳腔的存在状况| 刘水云

8.夏庭芝生年及《青楼集》写作时间考| 陆林

9.《墨憨斋定本传奇》考述| 周立波

10.北杂剧不会比南戏晚| [韩]梁会锡

11.《古城返照记》选辑之六| 徐凌霄

12.关于京剧剧本来源的几点考察——以车王府曲本为实证| 王安祈

13.粤剧戏曲电影及粤剧戏曲艺术题材和媒介的香港意义| 陆润棠

14.明清时期同州人题抄同州梆子演出戏联评注| 元山

15.巫傩文化与仪式剧论文索引1998——2000| 乔淑萍


第二十八辑

1.新时期京剧现代戏的成功标志——京剧《骆驼祥子》学术研讨会纪要

2.走进新世纪的昆曲艺术——昆剧《班昭》学术研讨会纪要

3.论汉代戏剧形态| 康保成

4.温县西关宋墓杂剧雕砖叙考| 延保全

5.关公脸谱研究| 刘远

6.刍议变文与戏曲| 方文章 王玉瑜

7.南戏的遗踪《孟姜女》考略| 徐宏图

8.记晚清戏曲家刘清韵两部曾佚失的戏曲作品| 苗怀明

9.清代山西戏曲创作述略| 许并生

10.胡文焕《群音类选》的戏剧蕴蓄与曲学倾向| 李占鹏

11.试论唐英戏曲的用韵| 赵汶修

12.江南曲圣俞粟庐| 唐葆祥

13.喜临堂童伶列传| 程宗骏

14.临县碛口黑龙庙及其祭祀民俗考| 王志峰

15.韩城大禹庙及耍神楼跑台戏考| 孔美艳

16.文水县武则天庙及其舞台题记述略| 孙俊士

17.临汾市龙子祠及其祀神演剧考略| 郭永锐

18.几个乡村的舞台题壁| 张振南 暴海燕

19.古赛赞词考| 杨孟衡

20.“二十六史”中的“戏剧”概念略考| 王廷信

21.中国古代历史剧本事溯源| 孙书磊

22.中国戏曲与中国的琴文化| 苏涵

23.《中国戏曲志》的资料价值、学术成就和对学科建设的影响| 刘文峰


第二十九辑

1.侯马二水M4发现墨笔题书的墓志和三篇诸宫调词曲| 杨及耘 高青山

2.侯马二水M4三支金代墨书残曲释疑| 延保全

3.江西东部宗祠剧场举隅| 车文明 郭文顺

4.假面与脸谱| 周华斌

5.由《唱论》时代、宫调递减节律到明人九宫十三调|廖奔

6.董解元《西厢记》的体裁及其民间文艺特色| 李正民

7.早期南戏的女性扮演| 王宁

8.朱权及其剧作论考| 刘荫柏

9.关于昆剧中的神道八仙戏| 吴新雷

10.书香·墨韵·生命境界——谈汤氏家族藏书与汤显祖创作之缘由| 邹元江

11.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| 刘庆

12.古典戏剧结构的重要特征| 麻国钧

13.《明清传奇鉴赏辞典》序|蒋星煜

14.明代咏剧诗歌简论| 赵山林

15.“机趣”说的历史嬗变与理论价值| 骆兵

16.论明清戏曲选本的戏曲特征观| 朱崇志

17.童子戏简论| 徐子方

18.中日目连经文变文变相与戏文述略| 黎羌

19.取法乎西方——20世纪中国戏剧观念的倾仄| 刘彦君

20.当代戏曲发展态势三题| 李占鹏

21.1999—2002.6目连戏、目连文化论文、专著索引及2001—2002.6巫傩文化与仪式剧论文索引| 乔淑萍


第三十辑

1.重论“四折一楔子”| 康保成

2.元吕洞宾剧结构的道教意味——以“精、气、神”论来分析吕洞宾剧| 金道荣

3.也谈《西厢记诸宫调》| 吕文丽

4.典礼背后的世俗心态——读《翁同龢日记》中的清宫演戏资料| 陆萼庭

5.同治年间清宫演剧| 丁汝芹

6.清前期咏剧诗歌简论| 赵山林

7.《穿戴题纲》的年代问题及剧目研究| 范丽敏

8.简析清代书场弹词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征| 盛志梅

9.论戏曲与传统| 安葵

10.弘扬传统 与时俱进——论秦腔的艺术传统与改革发展问题| 赵逵夫

11.现当代山西影戏的变迁| 孔美艳

12.20世纪《西厢记》研究述评| 赵春宁

13.河南宋金戏曲文物出土情况勘误| 元鹏飞

14.纱阁戏人平遥民间工艺的珍贵遗存| 冯俊杰 王志峰

15.山西襄汾贾罕金墓乐舞砖雕考述| 杨秋梅

16.山西壶关县紫团村白云寺及其戏曲砖雕考述| 王星荣

17.几个乡村的舞台题壁续| 张振南 暴海燕

18.永嘉昆剧与海盐腔| 叶长海

19.海盐腔纵谈| 吴戈

20.南戏遗踪高腔本《孟姜女》续考| 徐宏图

21.《高彦真》、《葵花记》之年代述考| 马建华

22.汤显祖《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》解读| 苏子裕

23.《制曲枝语》曲论浅探| 李跃忠 李理

24.论阮大铖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作用| 高建旺

25.中国戏曲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代表会议| 戴云

26.《中华戏曲》第21~30辑总目


第三十一辑

1.深切缅怀张庚先生 为振兴民族戏剧而努力——张庚学术思想研讨会述评| 戴霞

2.早期诸宫调歌词的重大发现| 宁希元

3.蒲县娲皇庙宋杂剧石雕香台订名及年代判定的一个旁证| 延保全

4.宋代乐舞杂剧碑趺线刻的新发现| 金小民

5.山西万荣后土祠戏台及演剧习俗考略| 李文

6.几个乡村舞台题壁再续| 张振南 暴海燕

7.京剧舞台美术简论| 龚和德

8.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| 田根胜

9.文人宴集与昆曲演出| 王廷信

10.南北曲曲调字声与腔格研究| 俞为民

11.关于《巾舞歌辞》的角色标识字问题| 姚小鸥

12.论《董西厢》的叙事说唱特色| 鲍震培

13.试论说唱艺术对宋元南戏的影响| 任孝温

14.评《六十种曲评注》的校勘|蒋星煜

15.独立不倚 惟真是求——徐朔方先生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| 范丽敏

16.《吟风阁杂剧》研究述评| 白海英

17.明末清初传奇作期丛考| 孙书磊

18.李渔戏曲在国内的传播| 骆兵

19.论朱佐朝剧作的时代主题| 孙俊士

20.徐复祚《南北词广韵选》批语汇辑| 黄仕忠

21.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重要文著索引| 解玉峰


第三十二辑

1.近五年来戏曲文物研究的新进展| 车文明

2.“善戏养神”与马村砖雕墓| 田建文

3.四川自贡西秦会馆贲鼓、金镛两阁楣板戏雕考| 郭广岚

4.京剧“流派演员”——从“学谭鑫培最好的是周信芳”谈起| 安志强

5.戏曲时尚化应当“叫停”| 柴俊为

6.亲世俗、趋时尚、多戏说——对京剧传统的一种别样观瞧| 刘福民

7.张庚戏曲方志学理论初探| 刘文峰

8.“引戏”扮“末”考| 李奉戬 元鹏飞

9.“手影戏”非“影戏”辨| 李跃忠

10.傀儡仪式戏剧的发掘与确认| 胡天成

11.戏剧的宗教性生成与非工具性发展——以藏戏为例| 曹飞

12.再谈《西厢记诸宫调》| 吕文丽

13.温州杂剧·戏文·永嘉戏曲·南戏诸腔——宋元南戏发展史的四个阶段| 苏子裕

14.南戏《王月英月下留鞋》遗存考| 徐宏图

15.王九思研究四题| 汪超宏 廖虹虹

16.论徐渭剧作的“恣肆”风貌| 徐坤

17.唐英之戏曲创作思想| 许江娥

18.二百余年来蒋士铨研究综述| 徐国华

19.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保护及研究述略| 黎羌

20.徐复祚《南北词广韵选》批语汇辑| 黄仕忠

21.徐朔方论著编年索引| 范丽敏


第三十三辑

1.艺术与考古| 廖奔

2.太原晋祠及其古代剧场考| 冯俊杰

3.中国剧场史上的奇观| 王廷信

4.神庙演剧理论的社会学特征之一——祭礼演剧的合礼性宣言| 曹飞

5.《赵氏孤儿》故事源流及后世对其主要人物的祭祀| 王志峰

6.论三部元杂剧的上巳节俗意象| 翁敏华

7.元杂剧“题目正名”新探——以元刊杂剧为切入点的考察| 汪诗珮

8.《改定元贤传奇》小考——《陈抟高卧》与《青衫泪》| [日]赤松纪彦

9.“问题意识”与新创获——序程芸《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》| 邓绍基

10.明清传奇开场考源| 元鹏飞

11.明清时期苏州“虎丘曲会”演剧史的考察| [韩]郑元祉

12.“江湖十八本”考论| 白海英

13.康熙旧本《劝善金科》本事探源| 戴云

14.南戏《韩朋十义记》遗存考| 徐宏图

15.莆仙戏《王魁》、《刘锡》、《陈光蕊》考述| 郑尚宪

16.粤剧电影初探| 罗丽

17.清末民初广东戏班赴台演出史料考述| 黄伟

18.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——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之异同与青春版《牡丹亭》之贡献| 宁宗一

19.莫把“翠香”当“西厢——读《艺术撷珍丛书·木雕》札记| 郭广岚

20.锐意创新 钩深致远——叶长海、张福海《插图本中国戏剧史》述评| 陈建平


第三十四辑

1.《中华戏曲》创刊20周年座谈会纪要| 王志峰

2.交差感言| 龚和德

3.接力者的话| 安葵

4.我与《中华戏曲》| 周华斌

5.清代戏曲理论的趋向、成就和影响| 安葵

6.百年辨思——《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研究》前言| 叶长海

7.明人之当代戏剧研究论略| 陆林

8.明清小说戏曲批评中的虚实论| [韩]李昌淑

9.明代《西厢记》与《琵琶记》、《拜月亭》的高下之争| 赵春宁

10.略谈上古仪式戏剧与戏剧发生学| 曲六乙

11.明清徽州宗族集体活动中的演剧| 王玉瑜

12.从戏曲文物看宋金元杂剧的脚色行当| 延保全

13.稷山马村砖雕墓年代的重新判定——兼谈诸宫调与宋金杂剧| 田建文

14.明清时期南方戏曲瓦当述略| 林成行

15.河北省井陉县的几座古戏台| [日]樱木阳子

16.中阳县龙泉观及其舞楼碑刻考| 郭文顺

17.散曲家鲜于枢行年考| 宁希元

18.《张协状元》所用曲牌的曲律学考察| 许建中

19.元代戏剧的传播与接受| 汪诗珮

20.早期戏曲对诸宫调题材的因袭| 吕文丽

21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演讲俗谈| 吴新雷

22.坤班小识| 龚和德

23.上海竹枝词与戏曲| 赵山林

24.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| 刘文峰

25.康乾时期晋南戏曲发展述略| 王星荣

26.梅耶荷德与中日传统戏剧| 陈世雄

27.从芝舞台到能舞台——东瀛剧场考察报告之一| 曹飞 车文明

28.王国维与近代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| 程华平

29.《中华戏曲》第1—33辑目录分类汇编| 王志峰


第三十五辑

1.祭礼与戏剧——上党祭赛的文化启示| 周华斌

2.门神信仰及戏曲舞台上的门神形象| 翁敏华

3.对宋元明清民间祭祀组织“社”与“会”的初步考察| 王福才 车文明

4.《大头和尚》的源流及形态流变考| 金顺姬

5.道情戏中韩湘子故事的发展与传播| 山下一夫

6.《牡丹亭》演出的多样性| 江巨荣

7.《牡丹亭》与昆曲的审美特征| 朱伟明

8.论汤显祖《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》的戏曲理论史意义| 李小菊

9.汤显祖“四梦”及批评的历史影响| 何玉人

10.木偶净瑠璃剧及其舞台——东瀛剧场考察报告之二| 曹飞

11.鸣条舜帝陵庙及演剧习俗考| 樊淑敏

12.“小唱”考| 车锡伦 刘晓静

13.祁彪佳与晚明曲家交游考| 谭坤

14.汤斌、田文镜示禁赛戏与清前期的赛会演剧| 丁淑梅

15.新发现的晋南锣鼓杂戏古抄本| 李瑛

16.眉户戏源流与发展略论| 郭永锐

17.流传于河东的两首戏曲民谣| 李文

18.锄强扶弱理想的虚幻实现——初露头角的元代公案杂剧| 吕薇芬

19.异质同伦与影响变异——中日德《灰阑》故事比较谈| 姚玉光

20.独辟蹊径,致远钩深——评蒋星煜先生的《西厢记》研究| 赵山林

21.山西影戏的传统制影艺术| 孔美艳

22.影戏茶馆与中国影戏的生存| 李跃忠

23.从影戏采访的经验看“口头文化”与“写字文化”| 稻叶明子

24.陕西岐山秦腔皮影艺人王云飞考察记| 梁志刚

25.乾嘉时期上党舞台题记汇编| 暴海燕


第三十六辑

1.阿甲遗作两篇别一篇| 李春喜 整理

2.戏曲研究的理念与戏曲史观——怀念恩师周贻白先生| 余从

3.《中国当代百种曲》前言| 《中国当代百种曲》编委会

4.昆剧传习所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| 柯凡

5.论宋元时代的船台演出| 康保成

6.山西民间演剧概述| 王福才

7.山西和顺合山神庙剧场及其碑刻考| 陈美青

8.浙江新市刘王庙古戏台清代戏曲墨记考| 应志良

9.日本歌舞伎及其剧场——东瀛剧场考察报告之三| 曹飞 车文明

10.明代南京地区戏曲声腔述考| 苏子裕

11.吴伟业《秣陵春》传奇考论| 孙书磊

12.清代江春康山草堂戏曲活动考| 杨飞

13.清代梨园行会制度考论——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为例| 黄伟

14.《都门纪略》之《十三绝图像》考述| 戴和冰

15.秦代的乐署与戏曲元素| 陈维昭

16.宋金元诸宫调及胡汉乐舞戏的熔铸| 黎羌

17.木兰代父从军考| 薛若琳

18.从《青衫泪》到《青衫记》演变的多元文化解读| 郝青云

19.道咸时期上党舞台题记汇编| 暴海燕

20.中国古代戏台测绘图| 罗德胤

21.汤显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1998—2005| 张莉


第三十七辑

1.作为跨国商业的华埠粤剧——20世纪初温哥华排华时期的新例证| 伍荣仲 罗丽译

2.中国现存会馆剧场调查| 车文明

3.福建民间戏台题记概略| 杨榕

4.试论日本侵占台湾时期福建戏曲对台湾戏曲的影响| 何绵山

5.新秧歌运动:权威话语对“民间”的缔造| 毛巧晖

6.明代士子眼中的《琵琶记》| 冯俊杰

7.古本《琵琶记》说略| 孙崇涛

8.赵五娘贤德新解| 谢雍君

9.“折”的演变——从元刊杂剧到明杂剧| 戚世隽

10.马湘兰与明代后期的曲坛| 华玮

11.两淮盐商的衰落与扬州戏曲中心的嬗变| 杨飞

12.冯梦龙戏曲序跋研究| 李志远

13.案头场上说“四梦”| 元鹏飞

14.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仪式戏剧述略| 胡天成

15.乐户“内群婚配”现象初探| 张勇凤

16.中国影戏的文化功能简论| 李跃忠

17.水傀儡考论| 刘琳琳

18.川剧高腔在剧种形成发展中的标志意义及主体地位| 杜建华

19.关于川剧形成于明代的论争| 邓运佳

20.“三合班”、“风绞雪”与“三同步”——试论川剧形成于乾隆朝后期| 蒋维明

21.清代四川戏只是川剧剧种的母体| 周企旭

22.濒临绝境的河南内黄落腔| 肖宜悦

23.中国古代戏台测绘图| 罗德胤

24.上海京剧连台本戏简表——《申报》演出广告辑录| 陈琥

25.关于《礼节传簿》流传的一点说明| 杜同海


第三十八辑

1.中国中世戏剧与假面| 黄竹三

2.西藏民间面具及其表演仪式| 张虎生 陈映婕

3.秦傩新考| 黎国韬

4.唐代中后期宫廷宴飨与乐舞、百戏表演场所考察——以勤政楼、花萼楼、麟德殿、曲江为考察中心| 周侃

5.山西繁峙县公主寺及其两座剧场考| 冯俊杰 刘梅

6.山西繁峙岩山寺戏曲文物考| 王奕祯

7.河北井陉县常坪村的古戏楼| 田建飞

8.雁门关下的几座古戏台| 郝成文 席庆华

9.病梅《琵琶记》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| 郭英德

10.尤侗的主情观与《钧天乐》传奇创作| 孙书磊

11.闲情闲意 亦庄亦谐——论聊斋俚曲的喜剧风格| 刘富伟

12.晚明虎丘曲会摭谈| 刘召明

13.昆曲在台湾发展之历史景观| [中国台湾]蔡欣欣

14.三百年来尤侗研究综述| 徐坤

15.清代戏曲存疑剧目辨证| 江巨荣

16.宋代禁毁巫舞“淫”戏资料编年辑注| 丁淑梅

17.端午节与端午戏| 翁敏华

18.戏曲行业“九皇神”信仰考| 陈志勇

19.试论丧葬歌、舞、戏及其民俗文化功能| 孔美艳

20.山西左权小花戏的形成及其当代走向| 樊淑敏

21.元曲的研究与欣赏——《元曲鉴赏词典》第二版序| 蒋星煜

22.一部有学术深度的书——读范丽敏《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》| 张燕瑾

23.戏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第一块基石——孙崇涛《戏曲文献学》述评| 吕文丽

24.中国古代戏台测绘图| 罗德胤


第三十九辑

1.近三十年来昆曲研究之概略回顾| 吴新雷

2.突破改革开放30年之川剧理论研究| 杜建华

3.猿乐演出与舞台| 竹本幹夫 李墨

4.关于歌舞伎剧场的音响环境| 铃木英一 李墨

5.营造庭院式戏场良好听闻效果的范例性实践——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建筑声学实践初探| 武亚军

6.山西文水县桑村麻衣仙姑庙及其祭祀民俗考述| 许江娥

7.两例罕见的三面开口戏楼| 刘娜

8.河北丰宁县黄旗镇古戏楼考| 马文娟 田建飞

9.论说“京剧流派艺术”之建构| 曾永义

10.晚清戏剧改良思潮的形成及其演变| 张福海

11.林语堂论中西戏剧| 赵怀俊

12.“现代戏曲”之疑——就“情节整一性”与吕效平先生商榷| 刘庆

13.末泥色及其文物图像小考| 延保全

14.插图版画与中国古典戏曲的传播| 赵春宁

15.古代肉傀儡形态的再探讨| 叶明生

16.“两个秦腔”刍议| 陈刚

17.赛社文化深层开掘| 杨孟衡

18.茅恒及其论曲传奇《曲曲》考| 孙书磊

19.《西来意》撰者潘廷章生平考| 张小芳

20.《点鬼簿》研究中的文献问题小考| 范春义

21.明代越中曲家的理论贡献| 谭坤

22.西游戏百年研究述评| 张净秋

23.王文治年谱| 王汉民

24.二十世纪戏剧理论与批评——戏剧研究网成立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| 周夏奏

25.中国古代戏台测绘图| 罗德胤

26.稿约

27.更正启事


第四十辑

1.“场上”真本色“案头”自当行——纪念周贻白先生诞辰110周年访周华斌教授| 杨雪

2.引戏色及其文物图像小考| 延保全

3.西安东郊元墓散乐壁画考论| 赵亭人

4.清代前期山西平阳的戏曲拂尘纸年画考释| 王星荣

5.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| 邵振奇

6.蓝花布上的昆曲| 张琴

7.康熙《万寿盛典》戏台图考释| 樱木阳子

8.山西运城盐池神庙三连戏台及演剧活动考| 薛卫荣

9.山西阳泉广育祠戏碑考论| 刘建玲

10.陕西略阳城内的两座江神庙戏楼| 元文忠

11.歌舞伎和京剧的交流——以1955、1956年的交流为中心| 板谷俊生著 康楽译

12.《国剧画报》及其文物学价值| 孙俊士

13.对《顺天时报》晚清京剧文献的梳理与思考| 李虹佳

14.“看有什么人来”——试论元杂剧中的程式化用语| 戚世隽

15.曲论家批评话语下的戏曲审美趣味论| 刘奇玉

16.“诨”及其艺术品格论略| 张本一

17.中国古典戏剧审美意识的道德之境| 梁晓萍

18.论梅鼎祚的戏剧批评| 陈晨

19.丁耀亢戏曲评点理论发微| 李克

20.词意明亮情韵相谐——-《桃花扇》曲文的声韵考察| 徐爱梅

21.“袅晴丝吹来闲庭院”考释——与夏写时教授商榷| 蒋星煜

22.“低级错误”还是无端猜疑——与戴和冰先生商榷| 苏子裕

23.堂名班社的业务形态| 江捷

24.《天官赐福》与《跳加官》艺术形态之比较| 李跃忠 李悠

25.蔚县秧歌的形成及其戏曲史地位| 王奕祯

26.山西襄汾赵雄“花腔鼓”调查报告| 王潞伟 王姝

27.历史剧四题| 郑传寅

28.关于中国戏曲历史剧的辨析与反思——对“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”几个问题的思考| 李小菊

29.三十年林林总总历史剧——“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”纪要

30.成果斐然 别具特色——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述评| 黄竹三

31.中国古代戏台测绘图| 罗德胤

32.稿约


第四十一辑

1.北京精忠庙及戏曲壁画考述| 周华斌

2.山西原平市石鼓祠神庙及演剧活动考| 牛白琳

3.山西偏关县老牛湾关帝庙、禹王庙及其戏台碑刻考述| 梁晓萍

4.山西偏关县寺沟村护宁寺及戏台考述| 赵继红

5.山西定襄县留晖村洪福寺及其圣母乐亭考| 董慧敏

6.山西岚县白龙庙碑刻考| 石国伟

7.一座特殊的古代戏台建筑实例——山西霍州赵家庄观音庙及其戏台考察| 蔡敏

8.山西阳曲县北社村西林寺戏台及碑刻考| 张国英

9.天津广东会馆及其戏曲演出述略| 路远

10.元明杂剧中的队舞与队戏| 麻国钧

11.周大傩仪官联考| 黎国韬

12.山西非神庙剧场及其演剧概述| 王福才

13.清代后期山西平阳戏曲拂尘纸年画考释| 王星荣

14.民间祭祀戏剧中的历史演义故事| 王志峰

15.芝庵《唱论》声情说论评| [中国台湾]洪惟助

16.净脚新考| 元鹏飞

17.“江湖本”的传承特点——以花部剧种为例| 白海英

18.“冯小青戏曲”与明清“至情”思潮| 李澜澜

19.宋元戏曲婚姻伦理观念的民俗解读| 戴峰

20.元杂剧中的善男信女与民间信仰习俗| 唐昱

21.浅论关汉卿剧作中的婚俗形态| 邓黛

22.明代目连戏演出与民俗| 孙向锋

23.读《乐户与乐艺》感受| 曲润海

24.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学视域下的学术承继与创新——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戏剧研究学科学术思想述略| 田刚健


第四十二辑

1.宗祠剧场研究| 车文明

2.山西佛教寺院与戏台的学术价值论| 黎羌

3.山西太谷县圆智寺剧场考论| 牛白琳

4.江苏通州古镇石港发现的五彩戏画瓷盘考述| 曹琳

5.副净色及其文物图像小考| 延保全

6.明代茂林叶氏刻本《荆钗记》考论| 俞为民

7.梁批本《李西厢》的文献与理论价值| 孙书磊

8.论明清戏曲序跋的作者身份与序跋写作特点的关系| 李志远

9.论百本张抄本《高腔戏目录》的年代问题| 范丽敏

10.论《迦陵词》与戏曲之因缘| 赵山林

11.东亚“笑剧”的题材、风格和意义| 翁敏华

12.近代杭嘉湖昆曲演出史稿| 徐宏图

13.乾隆南巡与扬州的戏曲供奉| 杨飞

14.李渔《比目鱼》与明末清初浙西乡村演剧| 王小岩

15.徘徊于守旧与创新之间——也论贾仲明心态及杂剧创作| 徐子方

16.清代山西传奇作家张锦生平及创作考略| 李雪梅 李豫

17.明清女性戏曲作家的情爱书写| 孟梅

18.《错中错》作者考辨| 黄义枢

19.石盏君宝非杂剧家石君宝申证| 范春义

20.百戏杂陈、分棚竞演与民间“斗戏”习俗| 陈志勇

21.论杂剧《西游记》崇俗与尚趣的艺术特点| 邓斯博

22.民俗心理与中国传统戏曲的“多梦”特色| 胡丽娜

23.清代杂剧作家吕星垣年谱简编| 杜桂萍


第四十三辑

1.中日古代舞台建筑文化异同论| 麻国钧

2.“中国无悲剧”命题百年回顾与反思| 陈军

3.神庙演剧理论的社会学特征之二——祭礼演剧的正统性规范| 曹飞

4.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——以山西戏曲为例| 陈美青

5.山西夏县墙下村关帝庙乐楼看亭考述| 李文

6.山西永济吴阎村昭佑庙戏台及演剧习俗考述| 王鹏龙

7.古代析城山雩祭传承与当地演剧的繁荣——以析城山下上伏村成汤庙为例| 钱建华

8.山西阳城县刘东村玄坛庙及演剧活动考| 郝成文

9.山西泽州大阳村汤帝庙及其赛社演剧考略| 蔡敏

10.例戏与“破台戏”之比较研究| 李跃忠

11.赵氏孤儿题材戏曲瓦当与明人改本戏文《八义记》| 林成行

12.清代画家何维熊昆戏画研究| 张静

13.论元杂剧中的契约| 丁芳

14.《翻西厢》的版本、作者及时代归属考| 郑志良

15.清代传奇《三笑姻缘》考述| 詹怡萍

16.试论汪光被《芙蓉楼》中的时代因素、史影与眉批的价值| 王政

17.清代台湾戏曲活动之探析| 黄俊凌

18.“凉州”曲考| 侯冬

19.明代建阳书坊刊刻戏曲知见录| 陈旭东 涂秀虹

20.明代前期地方性正俗禁戏史料编年辑释| 丁淑梅

21.黄镜明捐献的三幅清代戏曲铜版画| 刘文峰

22.稿约


第四十四辑

1.回忆张庚先生主持编纂《中国戏曲志》| 余从

2.他撑起新中国戏改的一片蓝天——深切怀念张庚同志| 梁冰

3.张庚先生在戏剧戏曲音乐领域的学术成就——纪念张庚诞辰100周年| 孔培培

4.张庚戏曲表演中心论初探| 王艺睿

5.周贻白所藏清宫戏画| 周华斌

6.河南鹤壁市上峪乡白龙庙及其戏台考察| 姚小鸥 王克家

7.山西阳城卧庄关帝庙戏曲文物考| 魏利军

8.河南郑州城隍庙及其乐楼考述| 郝金艳

9.论说“建构曲牌格律之要素”| 曾永义

10.齐如山与董每戡戏曲研究“舞台性视域”之比较| 王苏生

11.《花部农谭》的成书、传播及其价值| 范春义 曹广华

12.《曲考》考述| 王瑜瑜

13.“串客”考辨| 武翠娟

14.情与理的易位——论张坚的三部爱情剧| 潘培忠

15.元明清水浒戏的舞台传播探略| 陈建平

16.清中叶至民国绍兴昆剧演出史略| 徐宏图

17.近代甬昆与北昆上海演出活动述评——以《申报》为研究中心| 于琦

18.中元节演剧略论| 孔美艳

19.山西谢雨演剧习俗初探| 石国伟

20.民俗语境下的《西厢记》之情理表达| 彭栓红

21.戏曲宏扬举世尊——钱南扬和他的戏曲研究| 苗怀明

22.织绡泉底去尘眼中——张燕瑾先生校注《西厢记》述评| 敬晓庆

23.明代后期地方性正俗禁戏史料编年辑注| 丁淑梅

24.读者来信| 古今


第四十五辑

1.京剧戏画与沪上《沈泊尘先生画宝》| 周华斌

2.明代太原府剧场及其特点考述| 牛白琳

3.山西太原窦大夫祠剧场考论| 雷桂萍

4.江淮香火童子戏演出的草台| 曹琳

5.山西蒲县东岳庙舞台题记考述| 王星荣

6.乾嘉时期戏曲家胡重事迹考略| 杜桂萍

7.明代戏曲家李槃考| 裴喆

8.清代戏曲家刘永安生平考略| 黄义枢

9.《清代山西传奇作家张锦生平及创作考略》补正| 于红

10.汉唐百戏管理机构考| 黎国韬

11.参军戏及其角色考辨| 元鹏飞

12.曲调衬字研究| 俞为民

13.常伦小令用韵考| 任淑宁

14.周昂《玉环缘》传奇考评| 张小芳 孟宪华

15.世俗情怀与民间趣味——清代戏曲品评观念论| 梁晓萍

16.汤词端合唱宜黄——再论汤显祖剧作的腔调问题| 苏子裕

17.宁波昆剧演出史稿| 徐宏图

18.福建高甲戏东南亚传播探析| 张小琴 王汉民

19.清代广东酬神戏研究| 甘子超

20.湖南影戏班社组织及人缘关系的调查研究| 李跃忠

21.西秦戏与秦腔的亲缘关系考论——以主奏乐器的比较为中心| 刘红娟

22.京剧文化传播多元性探究| 周龙

23.稿约


第四十六辑

1.踏遍青山人未老——冯俊杰先生在戏曲文物学方面的成就| 安葵

2.图片新闻| 麻国钧 杨飞

3.冯俊杰教授戏曲文物研究述略——兼读《山西神庙剧场考》| 王志峰

4.继往开来 泽惠后学——“冯俊杰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暨戏曲研究座谈会”综述| 陈美青

5.戏曲教学谈片| 郑传寅

6.怎样为戏曲史专业的博士生上课| 康保成

7.“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”——谈谈研究生教学与培养问题| 冯俊杰

8.青绳兆域 注连为场——中日古代演出空间文化散论| 麻国钧

9.论元明杂剧鬼戏及其民俗文化表现——以《生金阁》、《盆儿鬼》为主要考察对象| 翁敏华

10.目连戏在岳西高腔中的嬗变| 汪同元

11.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迎神赛社——以清代上党碑刻与民间文本为中心| 姚春敏

12.开封山陕甘会馆及其戏楼演剧考略| 杨飞 郝金艳

13.河南博爱县苏寨村玉皇庙戏楼及碑刻考| 王建设

14.博爱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戏楼碑刻考述| 程峰 程谦

15.泰山关帝庙及其戏楼考述| 邵珠峰

16.“捷讥”论略| 张本一

17.论宋代宫廷的“杂剧色”| 元鹏飞

18.元杂剧《庄周梦蝴蝶》中的“合生”表演| 徐爱梅

19.辨言与得体古代“本色”论中的戏曲本体观之嬗变| 王苏生

20.从仪式到娱乐戏曲闹热性的发生逻辑| 王奕祯

21.中国戏曲“禁而不止”现象文化探析| 张勇风

22.“元代平阳戏剧圈”剧作的喜剧性| 高建旺

23.民族冲突与文化融合——从北宋砖刻杂剧人丁都赛说起| [中国台湾]罗丽容

24.金兆燕戏曲活动考述| 鲍开恺

25.清代戏曲家陆和钧行实系年| 刘于锋

26.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十一种考论| 姚大怀

27.梆子腔音乐研究概述| 陈甜

28.寻访海外中国戏曲文献的力作——读黄仕忠《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》| 杨慧

29.谈《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》| 李旭婷


第四十七辑

1.中国剧场史研究的承前启后| 廖奔

2.关于中国乡村演剧的几点思考| 黄竹三

3.中国神庙前后组合式戏台考论| 冯俊杰

4.神庙演剧理论的社会学特征之三——祭礼演剧功能论| 曹飞

5.平遥县南神庙剧场考论| 雷桂萍

6.古代雩祭文化与演剧民俗——以析城山石臼村成汤庙碑为例| 钱建华

7.曲沃县下陈村黄帝庙及其舞楼碑刻考| 樊晓君

8.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四戏四图年画考释| 王星荣

9.能戏演技样式的确立| [日]竹本幹夫

10.“图腾”崇拜到“祭赛”活动——原始宗教活动与戏曲艺术实践的同构性| 陈友峰

11.除灵·三周年祭礼及演剧考| 孔美艳

12.明清戏曲“赶考”现象的文化思索| 杨骥

13.清初长洲毛氏父子的戏曲虚实论| 刘叙武

14.论传统文化对票友的禁锢| 武翠娟 赵天为

15.被遗忘的剧界“权威”——梁社乾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戏曲对外传播| 江棘

16.新发现的《铁冠图·白氏尽节》| 华玮

17.《鼎峙春秋》文本来源考辨——《鼎峙春秋》与《连环记》| 李小红

18.明清《西厢记》改本研究| 罗冠华

19.舞台上的创作——戏曲“口头剧本”的编演伎艺及其艺术成因| 郑劭荣

20.古典戏曲中的波斯语、阿拉伯语语词例释| 回达强

21.读卢前《明清戏曲史》札记| 戴云

22.稿约


第四十八辑

1.激赏《单刀会》——以诗笔写剧之典范| 宁宗一

2.凌霄汉阁论剧| 沈达人

3.汤显祖“至情说”的多维解读——兼论《牡丹亭》若干艺术问题| 甄洪永

4.论戏曲唱腔研究的向度| 陈文革

5.论凌廷堪曲学思想中的复古倾向——以《与程时斋论曲书》为考察中心| 相晓燕

6.论明清才子佳人剧的故事模式及其结构性缺陷| 王永恩

7.戏曲舞台题记蕴涵的社会文化及民俗演剧信息| 王星荣

8.临汾三座元代戏台的学术意义| 罗德胤

9.舞楼碑刻与晋东南社会金代舞楼碑发现的意义| 段建宏

10.太谷县阳邑净信寺神庙及其剧场叙论| 牛白琳

11.山西沁源县善朴村东岳庙戏台壁画考述| 王潞伟 吕文丽

12.山西河曲县五花城关帝庙戏台及演剧观念考| 徐建国

13.长子县王晃村成汤庙及其舞楼碑刻考| 崔武杰

14.青海河湟地区寺庙的酬神与演剧| 李玲珑

15.《申报》刊载昆曲演出剧目略论| 于琦

16.清代戏曲家静斋居士考| 何光涛

17.清中叶文人曲家剧作稽考四题| 黄胜江

18.新见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述| 陈仕国

19.“河调”考| 关瑾华

20.宋代的扇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| 王之涵

21.元杂剧东锺韵部研究| 赵变亲

22.祭祀仪式与包公形象的演变| 李永平

23.民间传统说唱艺术的经营| 陈建华

24.《古今名剧合选》研究述评| 金艳霞

25.案目的存废问题| 苗露

26.几个乡村舞台题壁四续| 暴海燕


第四十九辑

1.方与圆的交响——中日古代演出空间文化散论| 麻国钧

2.萧观音【回心院】与曲词演进再认识| 吕文丽

3.“乐府”与古代戏曲文体观念的嬗变| 汪超

4.稷山城西化肥厂金墓杂剧砖雕考述| 蔡敏

5.山西离石石盘村圣母庙及其戏曲碑刻考| 陈美青

6.宋金说唱音乐考论| 朱夏君

7.宋元说药伎艺及其戏剧形态论略| 张本一

8.宋金“闹”字戏小考——兼谈戏曲“打闹”形态的确立| 王奕祯

9.沈自晋的《南词新谱》及其曲学理论| 俞为民

10.“拗嗓”说曲律 立昆腔为正宗——我看晚明吴越曲家爆炒的“汤沈之争”| 苏子裕

11.“曲终奏雅”古代戏曲收场艺术的突破——以清代戏曲评点为论述中心| 张勇敢

12.清代乡村演剧的风行与厉禁——以康雍乾时期的江南地区为例| 林秋云 冯贤亮

13.邵江海与“捡戏”民间艺人的编剧艺术| 潘培忠

14.从戏班与道士班兼职看中国戏曲的求生之道| 徐宏图

15.王骥德《西厢记》校注研究——兼论王季思、周锡山校注之得失| 孙致文

16.晚明杭州书坊刻印戏曲考述| 赵林平 许建中

17.《三十六声粉铎图咏》剧目次序考辨| 张继超

18.嘉庆朝《锋剑春秋》题纲本探微| 郝成文

19.清宫寒窑戏演出述略| 牛刚花

20.湖南影戏“科仪文本”之形态研究| 李跃忠

21.东京新宿花园神社大祭及神乐表演考察| 姚春敏

22.山西临猗吉家营地台戏调查报告| 刘霄

23.元曲方言词语河津话释例| 孙改霞

24.戏剧学研究的努力实践——读范春义《焦循戏剧学研究》| 孙振田


第五十辑

1.柯润璞与中国口述表演文学研究| 杰夫·凯勒 吴思远

2.论《风筝误》原作及其当代演出本| 洪惟助

3.谈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| 谭静波

4.因剧制宜当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——以不同层次的四个剧种为例| 张勇风

5.台湾传统戏剧文化与戏剧研究考述| 黎羌

6.6.20世纪戏曲表导演研究概述| 王艺睿

7.戏曲舞台题记中的“写话”述评| 王星荣

8.河南周口山陕会馆及其戏楼考述| 杨飞

9.高平市河西村三嵕庙及其北宋“献楼”碑刻考| 王潞伟

10.阳城县小崦山白龙庙献演官戏考| 段飞翔 王志峰

11.黄文旸交游考述| 相晓燕

12.清初戏曲家陈于鼎生平事迹考论| 吴春彦

13.茅维的卒年与凌霞阁杂剧的创作时间考| 陈妙丹

14.水浒杂剧年代论——从傅本《水浒戏曲集》的年代推定说起| 王雪卉

15.“东大”双红堂藏《新镌南北时尚丝弦小曲》研究| 韦强 丁淑梅

16.绍兴目连戏的渊源及影响——浙江稀有剧种考略| 徐宏图

17.广西彩调中的地方民俗审美叙事| 何飞雁

18.古老剧种大弦戏历史和表演特色初探| 肖宜悦

19.巴蜀地区的城隍信仰与民间演剧| 张志全

20.晋祠庙会戏曲演出的发展与变迁| 张艳琴

21.霜叶红于二月花——沈达人先生的戏曲研究征程| 田志平

22.高平郭庄村关帝庙舞台题记摘录| 颜伟


第五十一辑

1.宋代戏剧形态发展的重大新物证——北宋宣和二年杂剧做场图探论| 元鹏飞 李宝宗

2.从长子灵湫庙北宋舞楼碑看晋东南宋代神庙剧场| 王琳 延保全

3.明清碣石卫军城隍庙及戏台建置考——以碑记资料为中心| 郑守治

4.山西广灵千福山娘娘庙演剧活动考述| 石国伟

5.甘肃天水伏羲庙及其乐楼考述| 李文

6.山西芮城唐代五龙庙及其乐楼碑刻考述| 李制

7.晋城市城区夏匠村神庙群及舞楼碑刻考| 冯娇娇 姚春敏

8.南宋的童子之戏与佛教的“高台”教化——读解南宋版画集《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》| 周华斌

9.中国古典悲剧的类型与特质——以“悲剧性”问题为核心| 董宇宇

10.戏曲文献学建立及戏曲研究发展刍议| 徐燕琳

11.文体对话或抗争——古代曲声价提升的路径| 高建旺

12.当前戏台题记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路径| 曹广华

13.“爱尔兰戏剧运动”在中国的百年回响| 田菊

14.明清戏曲作家作品考遗| 杨志敏 张晓燕

15.家藏孤本《车王府曲本》述略| 张文澍

16.浅谈陈与郊剧作中的价值取向——“自适与愤世”| 刘梅

17.论晚清曲家蒋学沂及其传奇创作| 胡瑜

18.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怀宁县禁演黄梅戏相关档案及其研究| 王平 王春霞

19.“一戏多称”黄梅戏早期名称的演变与区域传播| 陈继华

20.唐代大曲分类新论| 黎国韬

21.元杂剧旦色刍议| 陈建平

22.从《唐戏弄》看任半塘“一脉相承”的戏剧发展观| 吴海肖

23.埋头诂戏消长日义不容辞岂惮劳——董每戡先生的古代戏剧研究及其影响| 段金龙

24.《中华戏曲》第34—50辑目录分类汇编| 郝成文


第五十二辑

1.“社火”辨——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| 周华斌

2.清代宫廷戏曲中的社火赛社场景描写| 戴云

3.随身的神庙 移动的空间——中日古代演出空间文化散论| 麻国钧

4.清代皇宫室内戏台场景布局探微| 张淑娴

5.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| 程峰 程谦

6.大理市周城戏台及戏曲木雕考| 赵丹荣

7.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| 段俊 崔武杰

8.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| 王之涵

9.文化视野中的《琵琶记》及其蕴含的孝道——以第四出《蔡公逼试》为主要考量对象| 王星荣 王姝

10.史樟《庄周梦》与元初政治| 师莹 张建伟

11.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《水浒记》考述| 彭秋溪

12.试论文林阁刻本与朱墨套印本《牡丹亭还魂记》对后续版本的影响| 根ヶ山徹

13.明代戏曲“自批评”之文献价值| 刘一瑾

14.现代、古典与经典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十年传播史| 胡鹏林

15.清代戏曲家严廷中《秋声谱》创作考论| 刘于锋

16.明清曲家曲目考遗| 张小琴

17.明正德及清顺治世兴画局刻印戏曲版画考述| 孙红瑀

18.京剧形成的标志之一道光时期的京剧旦角名伶及其剧目——以《花天尘梦录》为中心的考察| 吴新苗

19.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在旧金山的流传与传播| 沈有珠

20.《阐道除邪》题纲本的年代判断与文本价值| 苏翔 郝成文

21.《耕尘舍剧话》作者考| 周立波

22.《申报》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| 陈仕国

23.从晚清报刊新闻看戏园治安问题| 刘庆

24.《清稗类钞》中的戏曲史料考论| 郭梅

25.明清地方禁戏史料摭补| 张志全

26.几个乡村舞台题壁五续| 暴海燕


第五十三辑

1.戏曲理想的践行者——记龚和德先生的戏曲学术研究| 柯凡

2.金代早期诸宫调散套的又一实例| 宁希元

3.《西厢记》释词补证| 徐宏图

4.四川屏山县禹帝宫会馆戏楼及戏雕考论| 延保全 邓弟蛟

5.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| 牛刚花 王星荣

6.吉县南柯榼村后土庙舞楼及戏碑考| 樊晓君

7.明清罕见曲家曲目考| 李在超

8.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| 罗旭舟

9.朱买臣故事人性书写的两种偏轴——以息机子本《渔樵记》、《万壑清音·负薪记》为例| 李将将 丁淑梅

10.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| 刘纪明 孙俊士

11.清代康乾二帝改戏辨析| 王政尧

12.清宫承应戏《虞庭集福》演剧用本略考| 刘铁

13.也谈祁彪佳《远山堂曲品》的成书时间| 李光辉

14.乾隆朝扬州、苏州饬查剧曲史事详考——兼谈“花雅之争| 彭秋溪

15.陈继儒评《西厢记》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| 孙爱琪

16.《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》误收曲家曲目考辨| 姚大怀

17.《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》指瑕| 王汉民

18.民间丧俗演剧之缘起探微| 孔美艳

19.陕西华县皮影戏调查研究| 鲁小艳 刘钊

20.新中国成立后祁太秧歌剧团发展变迁略论| 柴达 郝宇星

21.黄梅戏的音响化、音像化与歌曲化| 陈继华

22.黄梅戏喜剧艺术的百年蜕变与启示| 丁芳

23.论中国古典戏曲叙事联贯理论| 刘二永

24.“小技末道”观念与古代表演艺术理论的发展| 张婷婷

25.《语美画刊》刊载戏曲史料述评| 于琦 |

26.中国剧场建筑史论节选| 须田敦夫 孟伟


第五十四辑

1.皇天后土——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| 廖奔

2.中、日、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| 麻国钧

3.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| 武大明 姚宝瑄

4.重庆江津石蟆镇清源宫戏曲木雕及演剧考述| 刘泽

5.学术论题的真伪与价值刍议——以《桃花扇》与《红楼梦》的关系为例| 李文胜

6.官方管控下的戏剧禁毁及其效果衡估——以清代民国山西方志与碑刻、题记为中心| 段金龙

7.“天人”关系论《窦娥冤》中的“团圆之趣”| 郭健

8.清末民初禁戏与戏剧观演形态| 陈仕国

9.《天宝遗事诸宫调》的创新| 盛志梅

10.王季思注本《西厢记》补证续一| 徐宏图

11.《传奇汇考》《乐府考略》述考| 彭秋溪

12.明清庆寿折子戏的演剧特征与舞台效果| 赵继红

13.论民国报刊视阈中的《牡丹亭》传播| 孙书磊

14.梅兰芳演出的《金山寺》《断桥》| 张雪玮

15.民国山东戏曲的传播组织| 苏博

16.臻于“纯粹”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| 解玉峰

17.心寄澹泊意存高远——中国戏曲史家孙崇涛先生访谈| 孙崇涛 池浚

18.郭汉城先生致范正明的信| 郭汉城 范正明

19.河东南路金代戏剧:中国戏剧发展的特殊形态——李文《金代河东南路戏剧研究》述评| 王鹏


第五十五辑

1.胡忌先生读《水云村稿》札记一则| 姚小鸥

2.诸宫调文献研究述略| 苗怀明

3.新世纪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| 张建雄

4.《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》穿关之“钩子困带”考| 刘春 徐子方

  5.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——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| 彭秋溪

6.宣化辽金壁画墓散乐壁画考论| 赵丹荣 张裕涵

7.山西河津小停村戏台题记考实| 曹广华

8.和顺邢村昭懿圣母庙戏台、信仰及其演剧文化考| 宫文华

9.元曲三家生平新考| 都刘平

10.明传奇《三社记》作者考| 杨骥

11.《海岳圆》作者宫敬轩家世生平考| 钱成

12.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| 周固成

13.《牡丹亭·写真》昆剧舞台演出史考略| 刘轩

14.清宫端午仪典戏略论| 刘铁

15.眉户《百戏图》《曲调名》考论| 崔金明

16.浅析《韩夫人金盆记》的版本系统与声腔归属| 李志远

17.调腔《荆钗记》考论——兼论明后期青阳腔改本《荆钗记》| 吴宗辉 俞志慧

18.民间礼乐思想与神庙剧场的创建——以上党地区神庙、碑刻、赛社抄本为主要研究对象| 王潞伟 景徐媛

19.明清士人园林戏场与戏曲的生态变迁| 董雁

20.清末民国戏曲期刊与戏曲批评的生成| 于琦

21.当代社会变迁与农村戏曲生态——对上党梆子戏窝望头村的个案剖析| 张勇风

22.乱谭小剧种| 麻国钧

23.《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》序| 安葵


第五十六辑

1.蒋星煜:一位“较真儿”的戏曲史家| 安葵

2.剑桥仪式学派与百年戏剧史研究述评| 赵晓寰

3.评剧《花为媒》的经典化历程| 郑传寅

4.王古鲁译著《中国近世戏曲史》修订补充手稿辑录| 洪惟助

5.山西襄汾县汾城城隍庙舞楼及演剧文化考| 姜亚平

6.庋藏于天津戏剧博物馆的清宫戏曲文物| 邵红

7.宋云韶部舞旋色考| 黄婧

8.宋南戏负心戏形成原因新解| 崔武杰

9.“明初十六子”杨贲考略| 黄胜江

10.《荆钗记》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变| 吕茹

11.论徐渭《玉禅师翠乡一梦》的书写策略| 宋学达

12.《昭代箫韶》的第五种脚本暨“蓝本”——从国图本《铁旗阵》到《昭代箫韶》| 刘铁 杜雨桐

13.缘何抒情怎样写意——王安祈戏曲研究中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表述| 翟月琴

14.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| 丁盛

15.日据时期上海京班在台湾的广告宣传| 简贵灯

16.陈墨香与民国戏剧学——以《剧学月刊》为中心| 陈晨

17.戏曲女班的运作机制及活力消解| 陈仕国 曹静雯

18.关公祭祀与演剧之个案调查——以常平、解州、蚩尤村三地为例| 刘霄

19.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戏曲与晋商的关系| 白春香

20.近代来华外国人眼里的中华戏曲| 侯杰 任启慧

21.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| 李安光

22.2003—2017年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| 钱永平 杨光华


第五十七辑

1.流动的舟车 瞬变的空间——东方传统演出空间文化散论| 麻国钧

2.江西西部傩庙剧场述略| 延保全 张靖

3.明清瓷器上的《西厢记·佛殿奇逢》图像研究| 何艳君

4.《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》穿关“带饰”类型及其形象考——以明代考古实物和绘画作品为据| 刘春 徐子方

5.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| 张丹

6.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| 高扬励

7.元曲家李好古、白无咎事迹新考| 都刘平

8.论《群音类选》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| 李志远

9.“命题创作”与祁彪佳的曲学思想探微——兼谈“传”与戏曲创作| 张诗洋

10.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| 邓丹

11.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、传奇作品叙录| 梁帅

12.张锦传奇《新琵琶》创作原因探析| 于红 李豫

13.《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》中的戏曲史料探微| 王姝 姚春敏

14.民国时期戏曲文献编纂出版刍议| 杨慧

15.粤调说唱艺人的曲本选择、创作与传播——以瞽师杜焕为例| 邓海涛

16.白猿、仙桃与度脱——队戏《猿猴脱甲》的传说情境与功能阐释| 贾利涛

17.秦晋皮影工艺中民族审美精神的层累性生成| 李霞

18.清末英人眼中的粤剧表演生态——论威廉·斯坦顿的《中国戏本》| 徐巧越 周丹杰

19.《在华十二年》所载戏剧资料及其戏剧史价值| 林杰祥

20.2017年度“中华戏剧学刊青年优秀论文”获奖名单


第五十八辑

1.金代磁州窑系标宫调、牌调、曲辞瓷器探析| 廖奔

2.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舞楼——山西潞城李庄武庙舞楼考| 王潞伟 李爽

3.金代民间“散乐人”演艺记载的新发现| 颜伟 姜亚平

4.马村段氏金墓杂剧砖雕的艺术特色| 张卫东 吕卓桓

5.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——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| 李龙

6.宋元戏剧净脚打呼哨论略——兼说金元院本中的“哨”字名目| 张本一

7.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| 孙学虎 延保全

8.商贸视域下的山西北部古堡、乐楼及其戏曲活动| 王鹏龙

9.晚清侠义精神的分化与拓展——《施公案》系列戏研究| 周华斌 赵奇恩

10.《琵琶记》“离别之曲”的明清传播及范式意义| 赵继红

11.试论吴梅《奢摩他室曲丛》之编纂及版本选择——以《紫钗记》为例| 刘蕊

12.《古今名剧合选》编选旨趣探微| 金艳霞

13.戏曲“宾白”理论演变补考| 黄金龙

14.元曲家张鸣善事迹考| 都刘平 鲁玥含

15.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| 辜梦子

16.“曲圣”魏良辅生平考述| 赵建斌

17.清代南府前身新辨| 刘薇

18.《闹科场传奇》发现记——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| 肖伊绯

19.《秣陵秋传奇》作者徐鹤孙及其家族文人群考论| 钱成

20.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| 武翠娟

21.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| 汪同元

22.新时期以来戏曲电视栏目述评| 邵振奇

23.元杂剧在英国的传播及其特征——兼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“走出去”策略| 李安光

24.《中华戏曲》编辑部换届座谈会纪要


第五十九辑

1.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| 田仲一成

2.金代“舞亭”碑刻的新发现| 段飞翔 郝琴

3.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“会”与“会首”| 唐霞

4.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| 陈雅新

5.“唯以杂剧为正色”年代考| 黎国韬 岳俊丽

6.《录鬼簿》增订本著录萧德祥剧目五种系南戏考| 都刘平

7.“张协”到“崔甸士”——宋元戏曲中负心状元的不同书写| 张勇风 崔荣荣

8.明传奇《易鞋记》考述三题| 顾芯佳

9.唐英的督陶经历与戏曲创作考论| 许江娥 孙俊士

10.《儒林外史》戏剧演出资料考辨——兼谈《儒林外史》创作中的明清互现| 王雪松

11.晚清报刊中的粤剧班本及其创作群体探考——以《时事画报》为主要考察对象| 周丹杰

12.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| 韦强

13.论戏曲“大团圆”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| 郭健

14.王骥德的曲学思想与创作实践——从《南词正韵》谈起| 王静雅

15.论导演艺术在传统演剧中的发展| 田雯

16.梅兰芳1958年山西演出考述| 李小红 高红

17.移步不换形——刘元彤对富连成戏曲理念的传承| 吕文丽 贾朝晶

18.“器物崇拜”到“文化移植”——中国戏剧在欧洲的早期接受历程(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)| 徐巧越

19.2018年度中华戏剧学刊联盟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


第六十辑

1.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| 黎国韬 陈佳宁

2.“演员中心制”戏剧始于北宋的新物证| 元鹏飞 李宝宗

3.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| 张大新

4.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| 郝成文 李飞杭

5.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、碑刻考| 吕文丽

6.博爱县大底村龙王五神庙戏曲文物考述| 程峰

7.明代山西戏乐活动考述| 李爽 王鹤

8.《宝剑记》青阳腔台本探究——以全本戏《豹子头》为中心| 刘恒

9.河北省武安市固义村与东通乐村的队戏| 杜学德

10.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| 朱祥虎

11.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| 刘于锋 姜亚平

12.“临川四梦”在清中后期戏曲中的传播——以《清车王府藏曲本》为考察对象| 钱海鹏 宫文华

13.周明泰的藏曲活动及其曲学研究| 王静雅

14.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| 王慧

15.论梅党与《嫦娥奔月》| 俞丽伟

16.《团圆之后》:“戏改”的“一个鲜明的例子”| 白金杰

17.西方汉学家中国戏曲观的文学化投射——论高罗佩小说《朝云观》中的“神庙剧场”书写| 王凡

18.以史为纲: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——读陈美青《质野流芳:山西民间小戏研究》| 王奕祯

19.追忆窦楷先生| 谭生力 成亿伟


第六十一辑

1.脸谱与假面 异源而殊流| 麻国钧

2.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| 张彬

3.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| 王珮璠

4.山西沁水县上木亭村城隍庙剧场布局演进考| 王潞伟 苏航

5.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| 杨飞 陈浩楠

6.江西修水县三帝殿傩神及傩案班考述| 邓弟蛟 苏娟

7.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| 刘泽 金小民

8.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——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| 蔡敏

9.“梨园”演变考述| 陈佳宁

10.“宫调声情说”流传考| 龙赛州

11.元明戏曲、散曲的区分与融通| 韦强

12.曲家尤侗的社会交往及曲学观念考论| 裴雪莱

13.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——以1912—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| 孟昕

14.清宫传奇大戏《锋剑春秋》考论| 杨骥

15.姚华曲学研究及著作考论| 唐定坤

16.《知非斋剧本》五题| 敬晓庆

17.戏曲艺术中“青蛇”形象研究| 张雪玮

18.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| 李跃忠

19.“京都学派”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| 孟伟

20.中国京剧的早期西传——以司登得英译《黄鹤楼》为例| 姚伟

21.小戏大作——《中国民间小剧种抢救与研究》丛书评介| 郝琴

22.2019年度中华戏剧学刊联盟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


第六十二辑

1.中华戏曲在美国| 马文·卡尔森 胡韵捷

2.福建南平刘家村真君殿戏台题记述略| 延保全 陈枫

3.山西晋城周村东岳庙戏曲碑刻再考| 丁雅琳

4.宋金元民间丧葬祭祀对中国戏剧发展之影响| 孔美艳 赵晓琼

5.论五花爨弄对戏曲发展的影响| 刘叙武 徐欢颜

6.“你”为“他”与打背躬| 戚世隽

7.论元曲幺篇| 时俊静

8.论拴搐类片段在元代戏曲中的演变——以“宦门子弟”题材三剧的表演形态为例| 谢璐阳

9.元明刊本元杂剧校读拾遗| 张莹莹

10.朱有燉剧作称名论| 邱洁娴

11.再论“汤沈之争”| 王苏生

12.田时震评点《贾阆仙》的年代及其价值——兼《明史》田时震生平史料补正| 张玉梅

13.清代戏曲家褚龙祥创作考论| 袁睿

14.清代内务府《活计档》中的戏曲史料价值| 彭秋溪

15.清宫半身戏画刍议| 王岩 李丰硕

16.论少数民族戏剧的“文化空间”整体性保护策略——以藏戏为例| 薛润梅 黎羌

17.生存困境下的民国汉剧改良——以汉口为考察中心| 丁芳

18.小戏巨著,深耕细作——《中国民间小剧种抢救与研究》丛书述评| 刘文峰


第六十三辑

1.湖南永州谈文溪郑氏家庙戏楼舞台题记考论| 公蒗蒗

2.清代皇家戏台补遗——以《内务府呈稿》所载史料为中心| 张义 高志忠

3.会馆室内剧场再探| 姚晓芳 高扬励

4.“征鸟厉疾”考| 张志峰

5.广州陈氏书院人物故事陶塑脊饰的考察与研究| 何艳君

6.元杂剧三家身份考辨| 都刘平 鲁玥含

7.宋元戏剧量词“场”“段”释证——兼释“全场傀儡”“大小全棚傀儡”| 郑守治

8.明龙氏翻版沈璟《南曲全谱》三考| 李彦凤 王小岩

9.晚明戏曲叙事之“境”的内涵及其审美追求| 刘二永

10.遗民心绪与道德重构——论陈轼与《续牡丹亭》| 朱夏君

11.清代阳湖曲家董塼、程景傅史实考述| 田野

12.车王府藏高腔目连戏的形成与特色| 苏国昌

13.论吴梅“家数”说的价值| 李简

14.王国维《曲录》考论——兼谈《曲录》与王国维词学研究的学术际缘| 梁帅

15.徐凌霄京剧批评观念研究| 任婷婷

16.皮黄声腔南流与广西邕剧艺术的起源| 陈建平

17.山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——基于国家级非遗名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| 刘霄

18.20世纪早期中日传统戏剧海外输出观的差异——以梅兰芳剧团和筒井剧团1930年欧美公演为例| 高洋

19.后叹先生及其《订正注解西厢记》述考| 赵春宁

20.2020年度中华戏剧学刊联盟青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


第六十四辑

1.城隍信仰的世俗化与民间演剧的兴盛——以扶风城隍庙为中心的考察| 李孟阳 延保全

2.古代演剧术语与戏剧形态之变迁| 郑劭荣

3.唱赚体套曲在北曲体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| 闫晓璇

4.唐传奇与南戏《张协状元》“团圆”结尾的重新审视| 张勇风 公冉然

5.以诗存戏:刘克庄诗词中的民间戏曲与戏剧批评| 陈莜烨

6.元曲“火烧祆庙”考论| 汤德伟

7.曲非小道:元明以“乐府”名曲的曲学史意义| 韦强

8.沈璟《遵制正吴编》与宗韵观念考论| 谭笑

9.试论万历年间的戏曲关目评点| 张勇敢

10.曲家黄戍儒、黄方胤等生平考略| 张茈文 王宁邦

11.嘉庆时期官绅内宅的戏曲活动——以嫏嬛山樵《补红楼梦》《增补红楼梦》为窥管| 王伟

12.从曲牌校注看吴梅的曲学思想与学术传承| 黄金龙

13.《王国维书信日记》所收戏曲相关信札五则的日期考订| 李家桥

14.“国剧”非源于“国剧运动”考| 石良

15.新见近代报刊传奇九种考论| 姚大怀

16.上海京班赴台商业演出的演员策略与行销手段(1908—1937)| 简贵灯 王冰云

17.梅山傩“庆太祖”仪式调研报告| 刘丹 李跃忠

18.山陕梆子及蒲剧科班收徒授艺考叙| 王星荣 郭歌

19.论日人辻听花京剧批评观念| 王志阳

20.未完成的“女性书写”:陈彦戏曲现代戏女性形象分析| 徐翠 黄德缘

21.现代传媒背景下戏曲传播实践与优劣探析| 张艳琴

22.戏曲当代发展的政策导向分析| 赵茜


第六十五辑

1.戏曲关键词简述及其定位| 曾永义

2.《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》笺注| 梁帅

3.四川省南江县祠堂戏楼及相关戏曲文物| 何光涛 车文明

4.四川明清佛教寺院古剧场述论| 唐俊

5.20世纪“宋金杂剧”研究的发轫与成熟| 张华宇

6.《录鬼簿》版本新考| 孙红瑀

7.从丝绸之路走来的皮鞋——南戏曲牌【赵皮鞋】源流考| 张真

8.明代“村田乐”伎艺考| 黄竞娴

9.晚清传奇评点中的结构论术语探析| 高宇星

10.《南柯梦》版本考论| 陈艳林

11.《平蛮图》与《鼎峙春秋》关系考辨| 刘铁 李小红

12.清代杂剧《腊尽春回传奇》作者考辨| 魏洪洲 张英伟

13.从三种稀存戏剧看古代福建宗族祭祀剧的功能与特征| 郑苏文

14.清末民初药性剧的文本流变与兴衰探微| 李远达

15.经励科与民国时期北京剧场生态的革新| 刘平

16.法藏19世纪中期戏曲题材外销画考论| 陈雅新

17.清代西方使团看戏述论| 廖琳达


第六十六辑

1.戏曲关键词简述及其定位(二)| 曾永义

2.新见《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》稿本考论——兼谈其与罗振玉藏书目录的关系| 梁帅

3.博爱县上岭后村观音堂舞楼及舞楼碑考述| 牛永利

4.塞外傩影:山西阳高鳌石赛戏调查| 刘兴利

5.庙会·仪式·戏剧化扮演——川西北羌族地区民间演剧及多重功能| 李祥林

6.《元刊杂剧三十种》中的四种称谓符号| 范德怡

7.“寒山堂曲谱”版本流变新考及意义| 宋艳

8.《桃花扇传奇》的附文本与信史修辞| 颜庆余

9.《以笔代言》所载潮剧资料考述| 林杰祥

10.清儒孔广林戏曲创作与批评研究| 田晓婧 杨绪容

11.仲振履曲学交游考| 朱建华

12.《建太平》考| 冯花花

13.从演戏太监陈进朝告状看清宫演戏活动与管理| 李立超

14.清代山西曲家王生平及其剧作考述| 李雪梅 吴国兰

15.日本能舞台特殊形制的形成——以廊桥和胁座、地谣座位置为中心| 孟伟 阳晓君


第六十七辑

1.河南安阳官房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考述| 李涵闻 彭恒礼

2.“小曲向大”与民间缠令的生成| 张志峰

3.南宋“赚”曲板拍考| 林桢

4.《天宝遗事诸宫调》辑本佚曲顺序考| 陈建平

5.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与摩尼教| 许玥

6.从明杂剧到川剧《公孙丑东郭息忿争》流变考| 任刚

7.“得其情”“尽其态”——元、明、清剧论家对戏曲叙事境界的共同体认| 刘二永

8.清宫花朝承应戏初探| 孙静

9.北方昆弋班《棋盘会》传承研究| 纪希萱

10.陕西易俗社《庚娘传》的生成与流变| 郭红军

11.“听戏”还是“看戏”——近代戏曲欣赏方式的分野与身份认同的建构| 李小东

12.闽剧洋歌唱腔音乐的衍化形成| 周伟

13.个体民营剧团的运营模式与发展路径——以鲁西南、豫北大平调个体民营剧团为例| 周爱华 高桢

14.说傩| 谭生力


第六十八辑

1.唐宋教坊四部乐再探| 黎国韬 张紫阳

2.朝鲜刻印本《五伦全备记》的段落体例考| 何鑫 [韩]吴秀

3.“理学”之外:《伍伦全备记》的历史语境与明代教化剧的再认识| 徐畅

4.宝卷文本“起脚色”初探| 王园 尚丽新

5.“台”——兼论中国古代演出建筑母源及其流变| 贤骥清

6.陕西凤翔木版戏画场景、叙事及来源略考——以《雷峰塔》《黄河阵》为考察对象| 王星荣 刘苑

7.清代民国洛阳民间“献戏”碑刻考述| 唐霞

8.清中叶曲家舒位及其《瓶笙馆修箫谱》探论| 赵永恒

9.梁山灯戏胖筒筒调源流考| 魏锦

10.青木正儿所藏卢前曲学书札考释| 王辉 刘天振

11.清末民国戏曲批评的商业化| 简贵灯 薛慧

12.民国上海赓春曲社考论| 王方好

13.互补与删汰:京剧《红灯记》的版本流变与传统面向| 陈晶晶


第六十九辑

1.大傩仪的初旨与变异| 麻国钧

2.贵州青岩镇慈云寺戏曲木雕及演剧活动考论| 吴晓丽

3.上海拍卖清代福州“平讲戏”五种考论| 于红 李豫

4.试论清宫中的行台| 邓晨钰

5.“杂剧”概念考论| 张冰冰

6.《红梅记》版本探考——兼论《新刻袁中郎先生评释红梅记》“删润”的艺术价值| 邹知

7.清宫七夕供奉与演剧活动考| 毛劼

8.凝视与书写:海上漱石生与近代上海演剧| 孙俊士 许江娥

9.明清曲谱“前腔换头”与“又一体”考| 董诗琪

10.“清音浊流”语音基础与吴语区北曲演唱、创作实际的交融——沈宠绥“阴出阳收”说再探赜| 周琦玥

11.明末清初理学家反戏曲现象刍议| 樊晓君 崔武杰

12.清初遗民戏曲创作中的道教叙事刍议| 冯瑾

13.朱有燉剧作称名辨疑| 朱仰东

14.邵璨生平、著述与戏曲创作相关史实考述——以新见《永定邵氏世谱》为中心| 曾庆兰

15.“游戏”视阈下中国古典戏剧演剧体系的建构| 张帆


第七十辑

1.金代“散乐人”碑刻考| 段飞翔 逯砚秋

2.阳泉南杨家庄村新见元院本演出壁画刍议| 陈枫

3.汾阳市刘家堡村关帝庙剧场考述| 雷桂萍

4.太行山西麓古村落民间信仰的构建、变迁及演剧习俗——以山西阳泉三都村田野调查为个案| 邓星亮

5.重返元曲本色凌濛初的曲学思想与晚明曲坛风貌| 祁雁蓉

6.清代内廷大戏《征西异传》编创考论| 李飞杭

7.《安天会》考论| 张紫阳

8.福州府旧志所见当地民间演剧文化生态——兼论旧志对文人戏曲史料的忽视| 林光钊

9.清代客家山区的演剧传统及其空间建造——以广昌尖峰胡氏文书为中心| 彭兴

10.“班园一体”制下的晚清上海梨园纠纷案初探| 林秋云

11.陈栩戏曲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探微| 陈美青 乔慧

12.民国上海永安乐社考论| 王方好

13.“民间性”的析取与再造——对《三关排宴》经典化机制的省察1956—1962| 牛婷婷

14.新编昆剧舞台叙事的现代转型| 王珮璠

15.日本“伎乐”《金刚力士昆仑曲》与南朝荆楚傩戏| 岳俊丽

16.文献东传与异域著录——日本所见戏曲目录的编纂、体例及价值| 杨慧


第七十一辑

1. 宋杂剧演出的重要文物新证——洛阳关林宋墓杂剧、乐舞砖雕考论| 畅海桦 杨彩红

2. 山西高平市池院村土地庙舞台题记考述| 李筠

3. 山西平定县西郊村信仰空间的建构、变迁与神庙剧场| 王鹏龙

4. 竹马:从游戏具到戏剧道具| 麻国钧

5. 唐傩“侲子”考| 姜欢

6. 《长生殿》《桃花扇》经典化历程中的清代文人评点探赜| 田晓婧

7. 李伯元与《玉钩痕传奇》的征题创作| 刘于锋  黄莹

8. 徽昆抄本叙论——以《徽昆》六卷为考察中心| 徐钊

9. 清代戏曲家汪应培生平若干问题考辨| 张英伟

10. 论晚清江南职业昆班的生存困境与振兴方略| 裴雪莱

11. 徐家礼及其《蛰园曲》考补——兼论晚清曲社成员的戏曲创作特征| 杜翘楚

12. 近代报刊与《病玉缘传奇》的出版传播| 潘培忠 周红霞

13. 性别视域下梅兰芳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流变| 刘阳河

14. 戏曲与曲艺界的抗美援朝运动| 邹赜韬

15. 海外越剧艺术研究的焦点、价值与偏差| 李培

16. 2023年度中华戏剧学刊联盟青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


第七十二辑

1. 赌风与杂戏:新见临猗宋墓人物壁画考论| 公蒗蒗

2. 出土宋元瓷器词曲辑考| 都刘平

3. 元代戏曲“伎剧”观探析| 刘二永

4. 南戏《张协状元》所用谚语十四则补释| 张勇风

5. 北曲【清江引】:雅俗对流、南北交化的一个典型| 时俊静

6. 《西厢记》【络丝娘煞尾】斟疑| 刘兴利

7. 半园删订《还魂记定本》对《牡丹亭还魂记》的改编| [日]根ヶ山徹

8. 硕园生平家世新考——兼谈《硕园删定牡丹亭》的初印时间| 杨少伟

9. 郑之珍《劝善记》编演新考——基于《剡溪陈氏宗谱》及石台古戏台遗址新见资料| 孟威

10. 明代人对历史剧创作观的体系化建构| 伏涤修  梁芝榕

11. 清宫寿戏《万寿长生》考述| 刘铁

12. 昆剧中如何使用孤牌表达悲情| 刘一心

13. 论近代曲艺批评的转型、特征及意义——以近代报刊为中心| 盛书琪

14. 从秧歌剧到红色经典——《白毛女》的生成及叙事流变研究| 孟丽花

15. “十七年”时期西安三意社艺人“改造”探绎| 李有军  张雯